幸福在哪裡 大腦告訴你 成大教授龔俊嘉研究幸福感 登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

幸福在哪裡 大腦告訴你

成大教授龔俊嘉研究幸福感 登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不盡相同,幸福在哪裡,大腦告訴你!成大心智影像研究中心暨心理系副教授龔俊嘉帶領電機所博士生歐陽諺、醫資所碩士生趙韓信,以磁振造影儀(MRI)進行大腦造影,只能意會的幸福,竟能被看見。當感覺幸福時,大腦裡與自我概念最有關的2個腦區,會出現由內(自我)向外(他人)以同心圓方向擴展的血流反應變化,團隊認為該影像分佈類似華人的人際關係-以自我為圓心,以親疏關係(家人、密友、同事、路人)的同心圓向外推展。此外,幸福感愈高,自我概念相關的2個腦區,與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樂、滿足的酬賞感)的腦區,共振頻率也愈大。研究成果於2019年10月發表於PLOS One期刊。 

「幸福」是一種很抽象、很細緻又美好的感受,揉合了滿足、愉悅、開心、溫暖、平靜等情緒。龔俊嘉表示,腦影像文獻中與幸福感相關的研究不多,多年前曾參與電機系增進「幸福感」相關裝置研發,例如,將孫兒稚嫩的話語設計成長輩的手機鈴聲,會比他人聲音更覺得幸福,更記得吃藥等,從而開啟對於「幸福感」的好奇,進而研究。

團隊招募約20名受試者,到成大心智影像中心做fMRI大腦功能造影,一次一張,觀看母親親吻嬰兒、工作、會議、結婚、一家人海邊散步、競賽得冠軍等各式圖片,請受試者針對圖片,按鍵回答「讓你覺得多幸福?」

感覺幸福時,大腦與自我概念最有關的2個腦區,會各自發亮,影像以同心圓方式擴散。個人型的幸福感(比賽獨得冠軍),核心區比較亮。他人相關的幸福感(母親吻子女、三代同堂、一家人和樂融融),同心圓的亮區離核心較遠,但範圍反而較大。龔俊嘉團隊從客觀的影像推論,幸福感可以從「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切入,多數受試者的亮區,都離核心區較遠,顯示出與人互動產生的幸福感,高於個人功成名就的幸福感。

大腦造影,2個腦區顯示出由內到外的影像,團隊認為與人類學家費孝通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於1950年所提出的人際關係「差序格局」很類似,都是從自我向外伸展,如同將石頭丟入水塘,水紋依親疏遠近般的由內向外一圈圈擴散。

龔俊嘉指出,造影的影像對「幸福感」提出生理性的支持。此外,與他人有關的幸福感大於個人型的幸福感,這也說明了,為何人會對「自己在乎的人」做一些讓他們快樂、開心的事情,而所謂在乎的人,不一定是關係緊密的親友,也可能是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也說明了「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

博士生歐陽諺說,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有過向流動小販買口香糖、玉蘭花,會產生一種助人為樂的經驗,對照大腦造影幸福感的研究,是相呼應的。至於個人型的幸福感,大腦反應不如與他人有關的幸福來得強烈,可能與經驗多寡有關,比賽得冠軍過程很辛苦也不一定能達到,若沒有類似經驗,自然反應較低,花小錢助人、全家和樂的經驗對多數人來生並不陌生,達成也不算太難,幸福感相對較高。

龔俊嘉表示,不同年紀的人都在追求幸福感,但定義可能都不同,未來將嘗試研究不同族群(如老人、新手父母等)、不同年紀與人生階段的幸福,探討不同年紀的幸福定義,是否大腦的反應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新聞來源:成大新聞中心提供

  • 知名企業高薪職缺
  • 中台灣
  • 1111人力銀行
  • 滿意度問卷
  • 落點分析
  • 新鮮人找工作專區
  • 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