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半到1945年的「近現代」,台灣的經濟社會各層面生活發生劇烈變化。成大考古所以考古學方式探討台灣歷史,10月5、6日一連兩天在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近現代考古工作坊」,東京大學副教授堀內秀樹、近現代考古專家小林克、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主任調查研究員長佐古真也、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前學藝員藤木聰等日本學者專家特地來台與會,台、日學者除了透過陶瓷器流通、出土陶瓷等剖析當時台灣社會發展等,也對近現代考古學範疇廣泛交換意見,開拓與會學子對歷史考古領域的視野。
近現代歷史考古,是近年來考古界方興未艾的研究題目,「近現代考古工作坊」5日上午9時開幕,文學院院長陳玉女出席致詞,期許透過日本考古學者與台灣考古學界的對話,釐清台灣現代化過程,補足文獻不足之處。論壇邀得日本學者發表論文外,考古所劉益昌所長、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黃川田、中研院副研究員趙金勇等也在會中發表論文。
曾參與昔日花蓮港小學校教職員宿舍所考古的中研院副研究員趙金勇,會中報告「花蓮港小學校教職宿舍出土陶瓷的消費風格探討」。日治時期花蓮港一帶日本人口比例高,當年出土的物品,有許多與當地人生活差異頗大的物件,如咖啡杯、家飾玻璃瓶罐、西藥瓶等,這些物品的出土,反應出當年已經日漸西化發展日本,人們熱衷追求西式的生活方式,而被派來台灣的日本教師將在日本的時尚生活習慣帶來台灣,才會有先進的西藥瓶、咖啡杯、化粧瓶罐等物品的出土。
堀內秀樹發表了「論近世至近代早期的陶瓷器流通-日本集經濟圈的成立、發展」,他從陶器的流通,探討日治時期集團經濟對台灣帶來的影響。小林克談「論江戶時代末期至近代所見照明發展步伐及員際狀況-以日本為例」,以及藤木聰「論台灣與日本所見打火石之出現及其消失」等。劉益昌將在6日發表「從考古研究談台灣近現代考古學的意義」、長佐古真也報告「論近世、近代時期日本常食品所見相互作用-將台灣、日本、韓國相比」等。
成大考古所助理教授鍾國風指出,文字留下的歷史,可能因某些原因有所缺漏、也未必完全真實,非文字紀錄的物質持續累積,也是歷史的一部份,考古資料出現,可以補文字歷史的不足或缺漏,相輔相成。台南是台灣的文化之都,具備特有的文化與歷史脈絡,台南也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起點,「歷史考古」是成大考古所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新聞來源:由成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