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大資訊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考研分享

2025-03-04  研究所快報員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報考在職碩士班的心得

大家好,我是Wei,年輕的時候對讀書和學習興趣缺缺,十二年的求學時光沒有掌握任何專業技能。1982 年到 1993 年,我就讀於東方工業專科學校電機工程科。

三十歲過後,我才開始醒悟現狀的不如意,於是刻苦自學。當時我服務的公司是一家專門製造保全傳訊主機的公司,主力在開發單晶片處理器。由於我對硬體和韌體的學習能力不高,這二十五年來僅學到一些皮毛。不過,我對程式設計非常感興趣,幸運的是,在 2000 年,公司總經理提拔我進入開發部門學習程式和軟體領域。

2005 年到 2007 年,我通過統測考上了景文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雖然學校不如頂尖學府,但我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例如,關聯式資料庫的建構與運作,資料結構中的 Linked List、Queue 和 Flow 的運用,以及排序、搜尋法和演算法的重要性。

近年來,行動裝置的普及帶動了保全業界的行動通訊需求變革。2015 年,公司開始投入手持行動裝置的開發,我也很幸運成為這項計劃的成員之一。我們選擇以 Java 作為開發工具,開發出 Android 平台的 APP。在實際研發中,我體會到程式語言本質上只是工具,語言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關鍵在於使用者對工具的理解和掌握深度。在求新求變的驅動下,我開始探索 Objective-C 的領域。

雖然現在已過五十歲,但我始終不忘初衷。資訊技術是我的根基,不論過去的學習深淺,我都希望不斷進步,追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同時,我也希望有機會向專家學習,讓自己在專業領域中再次成長,提升職能,因此有報考碩士班的念頭。

我報名的年度是111年度在職碩士班,當時鎖定的名單有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以及台北市立大學這三間,會選擇這三間無非是因為公立學分費較便宜和交通便利,這是影響我選校的一大關鍵,畢竟白天上了一整天的班,以我現在的年紀,本人心知肚明沒有那麼多精力能耗在通勤時間上,並且隔天也還要上班。鎖定好目標就是去找各校的招生簡章,這邊整理出當時蒐集到的部分資訊

政大、國北教、北市大,按照此順序列出資訊

1. 一般在職碩招生名額(25、28、28)
2. 考試項目(30%筆試+30%備審+40%面試、100%備審、100%備審)
3. 學雜費+學分費(15000+5500、15000+4000、12000+3000)
4. 通勤時間(40分鐘、30分鐘、30分鐘)
5. 民間風評(1、2、3)
6. 考取難度(困難、適中、適中) ......

當時做出了找了許多資料或新聞,用表格做優劣比較考慮了一個禮拜,最後基於總總考量我選擇報考北市大試水溫,因為挑戰度不會太高而且綜合花費是最少的,而且剛好的是小兒目前也正好就讀該校,他覺得學校的教學理念和師資素養還蠻不錯,因此建議我報考,我也期望能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學習成長。

接著就是開始準備備審資料了,我深知職碩的備審資料不必包裝得太花俏,因為教授們知道你已經工作一段時間,因此最想看的應該是你被職場淬鍊出的人生精華,所幸在公司的這段歲月也讓我累積了不少的產品,雖不敢稱完美無缺,但每一份成果都代表著我的實力與成長。我僅用15頁濃縮了這幾年的產出,簡明扼要地交代自己在擔任不同職務時的軟體產品、系統設計理念、解決問題能力及實際業界應用等...,並規劃讀書計畫,例如工作、家庭、進修三者如何平衡,短中長期想達到的目標,一邊再三確認及修改文案,一邊完成報名重要日程,之後便寄出我的第一份碩士班備審資料了。

至於後續則不怎麼出乎意外的錄取了,關於之後開始上課及認識其他在職同學,專題讓指導教授十分期待,以及偶爾會巧遇在晚上在學校逗留的小兒,這些都是另一個故事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年紀"從來不是學習的障礙,而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熱情和渴望決定了成長的可能性。在我開始這段學習旅程時,有很多人覺得「年紀這麼大了還讀書有用嗎?」,甚至第一天上課在辦公室和系主任聊天他也問過我,但我發現,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學位本身,而是透過學習拓展了視野,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探索新知識,並一步步突破自我。

我想說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年齡,仍能為了讓自己懂得更多而努力,因為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與其糾結「太晚了」,不如想想「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讓學習成為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去擁抱那些未曾發現的可能性。
2025考研北市大資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