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所甄試心得分享(台大、清大、北大)
2024-12-17
文/Dcard 網友
分享內容大綱:
前言 、學經歷 、書審準備過程 、面試過程及放榜結果 、後續及花費說明 、總結
一、前言
在準備過程中除了跟同樣要推甄的朋友們討論、詢問教授或外校同學之外,有一些推甄相關的流程與資訊都是從網路上學長姐們的推甄心得得知的。有感於社會所之中除了台大以外,其他學校的資訊與心得分享相對較少,而我自己也是除了台大社會所有另外推清華大學跟台北大學兩間學校。因此將甄試過程前後的經歷與個人心得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同樣想推社會所的妳/你!
二、學經歷
學歷: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
在校成績(同屆系所平均排名):2/40人
三、書審準備過程
書審的內容對甄試整體蠻重要的,尤其牽涉成績占比較高或者跟初試通過與否相關。以下我將分成5個部份來介紹:
1. 準備期程
今年我報的3間研究所的推甄資料上傳截止日大約都落在9月底至10月初,依照時間先後分別為
北大:9/29–10/12、台大:9/30–10/7、清華:10/6–10/12。
這次甄試北大跟中山的面試在同一天,基於交通通勤無法在一天內跑完兩間,所以在考量系所課程跟師資後選了北大。
我在暑假時有參加台大社會所學長姐們辦的線上讀書會,算是讓自己跟學術討論有密集接觸,也順便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報考研究所,後來真正決定報名甄試是在9月初的時候。書審的部分,我大概是在8月底開始擬初稿,9月中開始動工、修改研究計畫,以及請教授寫推薦信,然後在各校截止日前三天上傳/寄出書審資料,這邊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若你手邊沒有已經完成然後想延伸的專題,如大專學生計畫等,或者就算你有大專生計劃的成品,但是研究計劃想打掉重練,那可能需要提早一個月至兩個月開始撰寫研究計畫的部分。
而我則是因為已經有大專生計劃,並想要以此題目做延伸,所以比較晚開始動工,但期程的規劃也涉及每個人的習慣與日常生活安排,大家務必好好斟酌。
第二,成績單、成績證明等文件的申請建議盡早處理,推薦信的請託越早告知教授越好,我大概在9月初就有完整的告知教授想推的學校以及截止日期,而在過程中也可以適時的提醒教授,以免比較忙的教授忘記,過程也要注意保持禮貌~
2. 在校成績
許多學校都會要同學填寫在校成績與百分比,或者上傳/郵寄成績證明,我3年的平均在校成績為2/40名,有拿過兩次書卷獎,只能說大一到大三之間的成績蠻重要的,但因為大部分是看三年的平均成績,所以及早把成績往上拉也可以。
3. 自我介紹
每間學校要求的格式或書寫項目都不同,像北大會要你寫到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台大有限字數等,但不外乎就是要你好好梳理你在大學或者過去的經驗,所以一定需要提到的是學習/生命經歷,在大學期間的收穫,以及社會學對你的啟發或者為什麼想念社會所,上述這些部分可以不用把過去幾年的經歷全部放入,自己斟酌、選取認為重要的內容即可(不然可能會寫不完)。另外我覺得外系相對需要強調的是就讀社會所的契機,可以的話也能進一步結合原先所學的領域。本系生的話,就好好說明你在大學時接觸的社會學領域或相關經歷,如何連結到你選擇的學校,這部分就需要跟對不同學校的取向、教授專業做客製化(◍•ᴗ•◍)
4. 對系所的初步認識
如果要推外校,通常教授會比較喜歡對他們系所有初步認識的人,因此對系所取向、教授專業與開設課程等有基本了解也相當重要,我的作法是到系所網站、教授個人網站、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網,還有各校的課程查詢系統,去彙整不同社會所教授的專業分佈以及課程資訊。這在書審跟面試都可以用到,尤其是在書審後面可以加上修課規劃,以及教授問你為什麼要選我們系所的時候。
5.相關作品與研究計畫
相關作品最好是個人完成的報告、作業或專題,而另一個可以大大加分的就是科技部大專學生計劃,不僅可以在書審上加分,也可以讓人在撰寫或執行研究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對某領域的了解程度及喜歡與否,而如果有幸能通過大專生計劃,那麼在寫推甄計劃的時候應該已經在執行大專生計劃了,可以的話不妨也加上初步的研究發現或分析。 而研究計畫則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它可以展示你已經有想了解的現象或題目,也可以讓教授們對你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有初步認識,這也是為甚麼在面試時教授們的提問有高機率會聚焦在研究計劃上。這部分可以針對手邊現有的計劃,如大專生研究計劃(有完成、不論通過與否)或課堂專題來做延伸,展示你曾經接觸過這個領域,但可能想針對過去不足做改進或延伸。
而如果沒有以前的作品可以參考、延伸,或者想要打掉重寫一份,除了建議大家提早一至兩個月動筆外,也要注意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書寫,才能使研究計劃在書審上發揮最大的效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