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奠定商管優勢 學生通識教育跨域發展元素

2023-01-11 文/陳士勳 照片/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提供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為臺灣現今首屈一指,以商管領域聞名的大學,1111人力銀行所調查「2023年企業最愛大學」,北商大在「財經學群」排名全國第2;「管理學群」排名全國第4;在臺北、新北、基隆等北北基地區,更入圍企業最愛技專院校前3名,該校設校理念,以提供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的最佳商業教育為出發點,進而培養具數位能力,及社會關懷的商業傑出人才。

 北商大「通識教育中心」提供「北商人」宏觀的文化視野,該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張婕副教授說明,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期許全國大學依自校特色及需求,找到通識教育的新定位,並融貫108課綱與專業教育的新關係,開設符合學生需求的素養導向通識課程,引發學生興趣的創新教法、數位學習及思維方式,結合上述理念,實踐「與商學互補」之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即將就讀大學的同學,日後肯定會接觸「通識教育」,張主任指出,北商大創校至今,已有105年的悠久歷史,雖然校名歷經幾次更名,但始終保有「商業」二字,是現今全臺灣唯一以商業大學命名的大專院校,「一個國家若要興盛,勢必得借重該國商業的蓬勃發展。」這是北商大的優勢和特色,通識教育則扮演催化劑,激發學生商管外領域的潛能,培育具文化素養與專業道德之儒商。

 聯合國2015年發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通識中心核心課程設計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鏈結,以「公民涵養」課程學群為發展主軸,施以「教學創新、活化、善盡社會責任及促進永續」等多元教學,建構「公民意識」、「永續目標」及「生活美學」三大領域特色,落實以人為本之教學理念。

 通識教育中心的師資團隊來自各種領域,並細分國文、英文、公民涵養等三大教師學群,是學生開發多元才能的幕後推手,「我們的教師都想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各自最熱愛的領域。」會讓教師在某項領域鑽研及耕耘多年,想必該學門有其存在的魅力和價值,「李前主任貴豐曾上完課後,全班同學竟主動拍手鼓掌,我想學生們是被感動到,進而產生共鳴!」

 

文學季 特有全校性活動
 

 通識教育中心辦理的校內活動「文學季」,是北商大每年另類的例行慶典,每年超過上千人次參加,文學季並非傳統徵文比賽,規劃出新詩、散文、小說等創作競賽,也有書評閱讀寫作、書法、攝影文學、報導文學等項目,甚至呼應現今社會走向數位化世代,開辦微電影、紀錄片等數位文學競賽。

 除了國文教師團隊籌辦的文學季,英文教師團隊2022年舉辦「專業英語單字發音聽力競賽」;公民涵養教師團隊2022年也曾舉辦「用照片說故事」和「心靈成長與生命教育徵文競賽」等活動,張主任認為,這些活動歸功於全校師生投入和付出,「通識教育要成功,一定要有學校整體的支持。」張主任感謝賴前校長振昌對通識中心的全力支持及規劃校園「承曦藝廊」、張前校長瑞雄參與主持各式活動、現今任校長立中對於「文學季」之鼓勵與嘉勉,以及全體師長、行政同仁、校友、同學的鼎力相助。

 張主任鼓勵同學在競賽或專題講座,探索潛能與興趣,重點不在結果,而是享受過程,「人生要盡量多接觸不同領域,說不定碰到不同領域,就會浮現新的想法,打造跨領域、更獨特的自己!」

 

三大學院共創跨域學習
 

 北商大「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創新設計與經營學院」等三大學院,暨通識教育中心及體育室教師開設豐富多元課程,巧妙提供學生悠遊於不同領域知識之綜橫面向。「創新設計與經營學院」於103學年度,在北商大桃園校區成立,張主任觀察,該學院不僅象徵北商大的新里程碑,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戰力,加上政府持續推廣文藝產業,也替該校學生開啟新的大門,「我們學校培育很多商管人才,同時鼓勵同學們能嘗試接觸文化藝術。」若將自身可塑性單一化,如商管科系出身,卻只從事商管相關工作,會讓人覺得有點可惜。張主任強調,「任何企業營運,包含文創產業,都會牽涉複雜的經濟行為與行銷策略,間接創造龐大的商業利潤。希望能把學生的觀念與知識打開,不管就讀何種科系,都能成為跨領域商業人才。」

 張主任建議未來要升大學的同學們,可趁寒暑假參加大學營隊,或參加線上的大專校院先修課程,或上網搜尋大學網站的系所介紹,包括師資背景、課程架構、活動講座、人才培育機制、教育理念願景與價值目標、國際交換學生管道、跨域實習推動機制等,幫助自己一窺大學生活,並對大學課程架構有基礎認識,有些學校也接待入校參訪,「我曾接待過高職學生入校參訪,讓這些未來的大學新鮮人,除了從媒體網路及親友介紹外,還可以在師長帶領之下參觀校園,感受大學的學習氛圍與蓬勃朝氣!」■

 

北商大參與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北商大通識教育中心張主任

 

北商大百年校慶文學季閉幕典禮暨成果發表。

 

2023升大學指南2023名校介紹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北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