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學群導讀-教育學群

2023-01-11 編輯部

常言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可說是能夠改變孩子一生的力量,也是奠定國家的基礎,所以常被社會賦予重大的使命。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發揮出的影響力往往難以估量,而教育學群則是為將來優秀的教育人才,提供資源和場域培育未來中、小學及幼兒教育的師資。

 雖然目前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女化,教職人員看似供過於求,造成流浪教師遍布的狀況,但在後疫情時代,許多教育現場面臨轉型的問題,需要大批的創新師資,如少子化所帶來的教育精緻化,以及疫情所帶來的教學線上化等,都是全世界將面臨的教育現況。或許在未來,教育領域又會有新的風潮颳起,對於教育學群的出路,相信我們不用太悲觀。

 當然,教育領域既深且廣,在學群中也有越來越多樣化的學系參考,許多教育工作者也已不侷限於國中小的師資職缺,各式不同的教育面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成人、語言、資訊教育等,讓教育學群的學生,在教學市場上也有更多元的選擇,不用再擔心成為流浪教師,或出路受限、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等的問題。

 

★主要學系

 教育學群可依照教育對象或類別進行不同的分類,以對象來說,可以分為幼兒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學類,而以內容來分,可分為數學教育、科技教育、華語文教育、英語教育、數位學習等學類。在課程上,教育學群的核心課程含有教育理論、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與發展等,讓未來的師資具備一定的素養。而各系則有自己獨特的專業課程,如幼教系的幼兒發展、幼兒學習環境設計、教保專業倫理等;特教系的必修也包含特殊教育導論、特殊兒童發展等。各系的專業課程設計,讓教育學群學生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或教育對象中,探索自身所長以及教育熱誠。

 

★未來發展

 教育學群未來可針對不同教育場域選擇不同的志向,如各式學科的國中小教師、幼稚園、課輔安親、升學補習班等,成為老師在義務教育的第一線貢獻所學。不過,在被少子化影響的現代,師資職缺或許沒有那麼多,也有人選擇語言教育、成人進修、企業內訓等方向,不以學校為目標,而是以多元專長優勢,發展自身的教育路線。

 而近年來因為疫情,許多學校上課模式轉為線上,也有很多課程因此為了線上課而調整課程內容,勢必需要一批無論是在資訊方面有優勢,抑或是精通線上課程設計的人才,這些也是Z世代教育學群學生未來能挑戰的方向之一。

 不只是學校的教學或行政,教育學群學生在畢業後也能至政府機關當公務員,尤其是教育相關的職缺,皆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入駐;有些致力於翻轉教育現況民間的教育機構,也適合擁有相同理想的新血加入。現今是斜槓遍布的社會,也有部分教育學群的學生畢業後不走教育的路,而是在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後勇敢追夢。

 在教育學群的栽培下,許多人才具有良好的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精神,這些技能讓他們即便不在教育現場,也能夠發揮職場優勢,倘若此學群學生能充實跨領域的知識技能,定能成為各企業皆愛的人才。

 

★少子化衝擊  教育學群該何去何從

 在「2023企業最愛大學」問卷調查,教育學群領域排行中,依舊由師範及教育體系學校包辦前五名。今年(2022)歡慶創校百年傳承世紀典範的「臺灣師範大學」穩居榜首,而南部教師人才培育搖藍「高雄師範大學」位居榜眼,全國首設復健諮商專業研究所的「彰化師範大學」則暫居第三。臺灣僅存的二所主要培育國小師資「臺北教育大學」、「臺中教育大學」緊接在後。

 2022年教育部統計處公布111126學年度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預估未來16學年間,無論從國民教育至高等教育,學生數均受到少子化影響大幅下滑,尤大學學生總數則平均年減8700人或0.9%

 社會結構大幅變化且現今產業跨領域人才之孔急,國家的未來教育教需作出變化,各校教育學群跨領域學分學程因應而生,期許可多元發展且齊頭並進,教育學群的學子未來有更大的挑戰。■

 

師長領路

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        教育進化 翻轉學習型態

 

 



國立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主任 蔡今中
文/蘇筠家 照片/國立師範大學提供

隨著時間改變,教育不再侷限於老師站在講台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科技的加入讓教學變得多采多姿,尤其是歷經COVID-19的侵襲後,人與人的距離疏遠,須透過科技才能縮短彼此距離,教育模式也因此有了很大轉變。使用的3C產品上課、使用線上教材教學已經是普遍的事情,再加上認知神經科學、視覺行為分析等各種高階研究,如何用科技幫助學生學習,打造更好的學習方式,現在變成一個重要學問。

 

用「科學方法」打造新式教育型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7年成立「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以各種科學方法,去討論「如何學習」,統整教育、心理、資訊、統計等不同領域的「學習科學」領域。學程主任蔡今中講座教授表示,學程有3大特色:1.以各種科學與科技的方法與技術,透過資料的分析,了解各類學習的歷程與效率。透過教學策略、數位科技、資訊應用等提升各式各樣的學習效果。

 2.強調透過人、資料和科技的互動,例如學習者與協助者、學習的原料、學習的載具和工具等等。3.整合數位科技中的資料科學與教育的學習理論,走向數據化,以大量的學習數據,研擬與打造新型式的教育型態。

 師大的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分類上屬於教育學群,不同於一般印象中教育學群多屬於文組學生的志願範圍,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因為課程規劃關係,學測科目採用數A成績,也就成了教育學群中的亮點。

 

命名「學程」師資不馬虎

 蔡今中強調,「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雖然名為「學程」,但在師資編制與陣容甚至勝過一般國內大學部,學程教師中不乏得過國內諸多重要獎項之學者,如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師鐸獎、科技部吳大猷獎等,師資陣容非常堅強,亦有多位教師入選「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名單。學生在四年學習期間,學程編制不另外分組,但會規劃多種模組與系列課程,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未來志向與發展。「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規劃四年課程架構,著重在系統性整合與訓練,例如像是資工相關、資訊學相關、數位學習相關的課程。核心必修課程包括資工相關的課程,例如程式設計、線性代數、資料結構、演算法等,還有教育統計、認知心理學,最後會在大三與大四進行相關課程的整合,像是總整課程、專題討論,加強學生注重理論知能、實務技能、研究能力與方法的訓練,具備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注重理論素養,也相當重視實際操作的實習課程。「產業實習」課程中安排學生實際進入產業,學生將有機會到與教學科技與數位學習相關的業界,如與教育機器人、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等相關公司進行參訪與實習。綜合上述課程,學生可具備整合統計、程式設計、資料分析、學習心理、資訊應用之知識與技能。

 

畢業授予資訊學士     未來職涯發展含「金」量高

 就讀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生,未來校方授予的是資訊學士,相關職涯發展大多為未來熱門職缺,可說是一片藍海,學生們畢業後可參考幾個方向:1.學生可於在學時期加修教育學分,考取教師資格,未來可於國高中任職教師職務。2.軟體設計、數據分析或是從事需要資料科學與資訊學專業的工作。因此,軟體設計師、資訊分析師、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使用者體驗設計師、使用者體驗研究員、系統管理師、數位學習設計師、數位學習工程師、知識服務機構經營管理人才、學習資源中心經營管理人才等相關職務都是未來可選擇的方向。

 教育因為科技變得更多樣化,學習也由於科技加入更多方法,學程主任蔡今中講座教授提到,學生若想於大學畢業之後持續在學習科學相關領域深入研究,學程所屬的「學習資訊專業學院」是由「資訊教育研究所」、「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以及「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所組成。因此學程學生可以於大學階段先修習兩研究所相關課程,讓學生提早加深認識專業領域,也提供了碩士班、博士班的相關入學管道。另外,學程課程也有涉獵心理學、資訊、統計、教育相關等領域,未來學生也可考慮往相關領域深究,可說是發展無限。■

 

 

 

 

 

 


    師範大學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實驗教育機器人。

2023升大學指南2023學群導讀教育學群幼兒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數學教育科技教育華語文教育英語教育數位學習教育理論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教育設計幼兒發展幼兒學習環境設計教保專業倫理特殊教育導論特殊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