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石頭哥拍攝
文/石頭哥
為什麼畢業後兩三年了,還是一堆人在職場中轉來轉去無法安適呢?今天石頭哥和你聊聊:學校與職場有兩道鴻溝,不知道你跨越了嗎?
嘗試一些事,遭遇失敗後從中學習,比你什麼事都不做更好。—馬克.佐克伯、Facebook創辦人
之前提及過「學用落差」一直是大學教育的痛點,這些年來大學方面也與產業達成了共識,持續借重產業的專家深入校園分享知識與技能,也透過實習的機會提前引導學生進入職場實習,期望能達成「產學接軌」、「學用合一」的終極目標。
既然雙方都這麼合作了多年,理論上大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就能夠無縫接軌才對啊,不是嗎?但是還是一堆學生不斷撞牆,不斷在職場中轉來轉去無法安適一個職務,這充分顯示學校與職場之間,還是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障礙。
到底是什麼阻礙了,畢業生社會化與在企業紮根呢?
♟ 模組類別:職場煉金術第三講—創業或就業
♟ 適合對象:在職場中一直撞牆,跨不過去的朋友,石頭哥點出你可能的問題點。
答案是:自主性與協同作業。
圖片來源:石頭哥繪製
先談自主性:
我有一次想找熟悉deep learning , machine learning 接近AI領域方面的暑期實習學生,協助智能整合的工作,於是面談到一位成大工工所的學生。在面試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從國中就對程式語言著迷,會大量閱覽相關的網路知識,自己寫程式語言,遇到無法突破的問題時,父親有介紹大學的教授,讓他能夠去大學旁聽課程...。真的讓我相當的訝異,原來所有的優秀都是主動涉略、積極提問,努力爭取學習而來的,也因此後來陸續晉用的暑期實習學生,我也都依循這個特質才予以錄取。
我發覺優秀的學生,他會主動發現問題,他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嘗試突破SOP框架外的可能途徑,所以兩個月完整的實習下來,彼此雙方也都能收穫滿滿的結案。當然,這只有少數20%的學生如此,大部分的學生循規蹈矩,上課老師問有無問題,全部都沉默認同,能在上課前、後預習或是複習課業的學生寥寥無幾,久而久之教育就變成只有朝著單方向的輸出,最後老師學生都一起逐漸沉淪下去,著實可惜。
圖片來源:取自Pexels
留一道思考題讓你來思考:
看到沒,「自主性」是突破學習框架,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擔任工程師發掘問題、解決問題,提出預防性對策很重要的本質態度的能力強不強,可惜學校沒教。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逐步累積「協同作業」的能力呢?「協同作業」有何重要呢?
下文分曉吧,今天聊太多了!
資料來源:石頭哥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石頭哥 Matters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