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小幫手
2022-07-20 14:07:08

比讚美更好的激勵訣竅大公開! | 商周出版

比讚美更好的激勵訣竅大公開!  | 商周出版-自然教養

每天大約在中午時分,當你路過瑪莉亞的房子時,會聽到廚房裡傳來聲響,噠、噠、噠、噠、噠、噠,停頓大概二十秒後才接著重複,噠、噠、噠、噠、噠、噠。

她是在牆上掛東西嗎?還是在打造一件家具?

噠、噠、噠、噠、噠、噠,聲音持續了十五分鐘,也許更久一些。

當我靠近門口時,香味撲鼻而來:香甜的奶油玉米,在炭火上漸漸焦糖化。

瑪莉亞坐在廚房的桌子旁邊,面前是一大塊淡黃色玉米麵團,她捏下一個小麵團,相當於核桃般的大小,用指尖將麵團壓扁成一個完美的圓餅狀,噠、噠、噠、噠、噠、噠,接著輕輕地將圓餅放在加熱的煎鍋上一分鐘左右,直到那塊餅鼓得像河豚似的,然後才翻面。這些玉米餅的滋味吃起來如天堂般美味,結合溫暖、奶油香和柔軟的口感,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玉米餅。

這時,瑪莉亞五歲的女兒亞莉克莎走過來幫忙,讓我親自見識到要怎麼高竿地鼓勵小孩。亞莉克莎的小手指不太靈活且動作緩慢,幾乎沒有能力完成這種工作,但瑪莉亞沒有制止她,也沒有衝過去抓她的手,更沒有為孩子示範如何製作可口美味的玉米餅;反之,她悄悄地讓位,放任亞莉克莎做出形狀詭異的餅皮,直到孩子滿意自己的作品。她會讓女兒練習;當小女孩厭倦了這個任務,瑪莉亞也不會硬要她留下來完成,看著亞莉克莎蹦蹦跳跳離去後,瑪莉亞便繼續工作。

接下來,瑪莉亞的二女兒海咪來到桌邊,九歲的她剛才一直在外面跟朋友玩,現在想一起幫忙;與妹妹相比,海咪可是做玉米薄餅的達人,但她還有很多細節要學習,如果想做出瑪莉亞的手藝,需要多年的經驗。

因此,海咪做的玉米餅到頭來還是有點奇形怪狀。她不斷嘗試做出完美的作品,然後,大家快看!海咪成功了!她創造了一個藝術品:一片完美的圓餅,厚度均勻,像月亮一樣圓。

猜猜接下來瑪莉亞做了什麼?或者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做出什麼反應?

一九七○年代,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1設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搞清楚驅動人們自願做事的動機;在他的研究問世以前,心理學家一直專注於不同類型的動機,這些動機主要是由外部因素所塑造和控制,譬如獎勵(例如金錢)、懲罰(例如停權)和受到表揚;但是愛德華想知道,在沒有這種外部條件的鼓勵下,人們採取行動的原因是什麼,當眼前沒有明顯的回報時,什麼動機可以自然地驅使一個人尋求新挑戰或是自發助人?為什麼有人願意在沒人在意的情況下做某件事情?究竟是什麼點燃了他們內心的熱情?

舉例來說,剛開始撰寫本書時,我投入的心血看起來都很愚蠢,每週的工作量基本上都是加倍的,而且這次的旅行完全榨乾了我的銀行帳戶,同時,我不確定是否有人會關心這個故事,還有我能否賺到錢;儘管如此,在空閒時,我還是在寫作和研究,這一切究竟所為何來?因為我是著實樂在其中,喜歡去認識本書中提到的人,並且向他們學習。身為一名作家兼記者,我覺得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獲益良多,成長不少。

我擁有艾德所追尋的「內在動機」,寫作的動力來自於我的內心,而非外部獎賞,有了內在動機,活動本身就很令人愉快,這是來自「內在的獎勵」。

內在動機讓人可以在夜晚時一個人在客廳跳舞,就算沒人欣賞也無所謂;讓蘿西在早上起床後,立即開始著色;也讓海咪放下和朋友玩樂的時光,進來廚房幫瑪莉亞做玉米薄餅。

在許多方面,內在動機具有神奇的力量,讓人們在沒有痛苦或抗拒的情況下自願成長、學習和工作,而且效果可能還比外在動機持久。

藉由獎懲呈現出來的外部影響,實際上會削弱內在動機。貼紙集點表、冰淇淋獎賞、休息時間、懲罰或其他後果的威脅,通常會破壞這種類型的動機。

換句話說,如果海咪每做出一個完美的玉米餅,你就給她十塊錢披索,或者在表格上貼一顆金色星星,過沒多久,她可能就不再主動做玉米餅了;然而,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小女孩依然日復一日,心甘情願地來到餐桌旁幫助她的媽媽,到底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激起了那股內在動力?

迄今為止,心理學家已經發表了至少一千五百篇關於此類問題的研究論文,這些研究結果與馬雅社區(例如姜卡雅)的父母對待兒童的方式之間,可能存在著明顯的相似之處。

西方心理學領域發現,激發內在動機需要三個要素,我們已經討論過第一個:自我連結。

要素一:自我連結(connectedness)。自我連結是與他人有所關連的感覺,屬於某個團隊或家庭的感覺。研究表明,當孩子覺得跟老師有連結時,在班上就會想要努力學習;與父母的相處也是如此,小孩子與家人的關係越緊密,就越容易一起完成家庭目標和日常事務。發會員卡給他們,這不失為和自己的孩子建立關係的好方法,歡迎他們加入我們的世界,成為家庭的一份子,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標,比如為午餐準備玉米餅,能夠讓他們更開心且更有效率地合力工作。

要素二:自主性(atonomy)。前面我已經提過自主權,它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稍後會用一整章來討論,但在剛才描述的情況中,你可以瞧見這個因素在瑪莉亞與女兒們的互動中發揮了作用,瑪莉亞沒有命令亞莉克莎或海咪來幫忙做玉米餅,在他們失去興趣後更不會強迫留下來,她的一言一行表達出對孩子自主權的尊重。

要素三:勝任感(competency)。為了在任務中保持動力,孩子需要一種自己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感覺,一直感到沮喪或沒有進展時,就沒有人會願意繼續行動。另一方面,一項簡單的任務可能會太無趣,以至於他們沒辦法堅持下去,所以這當中要有最恰當的平衡:該項任務必須具有足夠的挑戰性,讓人保持興趣,但也不能過於困難,這樣才會覺得自己可以勝任,而這個理想狀態正是啟動內在動機的關鍵點。

瑪莉亞和其他馬雅父母暗中藏著一些錦囊妙計,可以幫助孩子在做家務和其他成年人任務時獲得成就感,我們會很快地講到關於這些技巧的內容。但是,首先要談談他們很少運用的方法,那就是讚美。

在姜卡雅採訪的那段期間,我從未聽過父母稱讚小孩,而且絕對沒聽過浮誇的讚美,例如:「噢,安琪拉,妳居然自動把碗都洗好,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妳這個女兒真是棒呆了!」儘管馬雅孩子們的行為模式常會讓我讚嘆。

父母不會說「做得好」或類似的話,心理學家蕾貝卡.梅吉亞—阿勞茲說:「有時他們可能會用臉部表情來表示認可,這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很重要,是展現認同的明確指標。」

瑪莉亞與我說話的時候,我注意到她也對我使用這些信號,當她認可我已經掌握了她所說的竅門時,她會揚起眉毛,或者點點頭說:「嗯。」

馬雅人並不是唯一不採用稱讚方式的父母,當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遊歷時,我從未聽過任何父母讚揚他們的孩子,而且絕對沒有遇到像我一樣每天滔滔不絕地讚美的父母。(真是見鬼了,有時我甚至會在蘿西犯錯時褒揚她,比如「噢,妳願意嘗試真的很好。」這是怎麼回事?)

我遊歷世界各地,聽到稱讚的次數實在很少,以至於我開始產生質疑,覺得讚美對父母來說是弊大於利。

讚美就像一頭狡猾的野獸。基於各種原因,這個方法可能對孩子沒效,特別是當讚美聽起來不踏實、與成就無法吻合或不該出現的時候;當孩子積極的所作所為都能獲得「做得好」或「不錯」的評價時,褒揚就會破壞他們的內在動機,降低孩子們將來執行任務的可能性。

讚美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陷阱,那就是引起兄弟姊妹之間的紛爭,因為讚美會引發競爭。心理學家發現,當年幼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聽到讚美,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與兄弟姊妹互相爭寵,來獲得父母的認同與注意。缺乏褒揚可能是馬雅小孩與手足間能夠好好合作的原因之一,而且孩子們爭吵的情形也比美國來得少,他們不需要為了口頭上的榮譽而相互競爭。

如果馬雅父母不會使用讚美作為教養的工具,那麼他們依靠什麼?事實證明,他們有很多選擇,接下來要介紹的訣竅實在太厲害了,當我實際了解如何使用之後,我和蘿西的關係就像春天裡的玉蘭花一樣燦爛綻放。

這個訣竅就是「認同」。

 

❖第三階段:認同孩子的貢獻

即使不表揚孩子,馬雅父母會認可或接受小孩的想法以及對活動的貢獻,無論成果有多麼微不足道、滑稽可笑或不像樣。

馬雅父母讓孩子對日常事務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不會因為孩子們的成果沒有符合大人的期望而大驚小怪。父母重視孩子的掃地方式、奇形怪狀的玉米餅以及孩子所提出的構想,他們重視孩子的觀點,並且給予尊重。

心理學家露西亞.阿爾卡拉表示,父母的認可會激起孩子對任務的興趣,「我認為這樣會孩子更多助人的動力,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貢獻很重要,可以幫助這個家庭,反而比任何稱讚都能獲得更多力量。」

例如,當亞莉克莎做出一個形狀不夠圓的玉米餅,瑪莉亞可能會在放進煎鍋之前稍微修正一下,但是她並沒有試圖逼亞莉克莎做得更好,也沒有教導亞莉克莎如何做到更好,更沒有抓住小女孩的手來協助她。

反之,瑪莉亞肯定且重視亞莉克莎對於午餐的貢獻,接受她做的每一片玉米餅;瑪莉亞有信心,藉由練習和觀察,亞莉克莎終有一天會掌握玉米餅的製作技巧,何必催她加快學習進度?緊迫盯人只會引起衝突和壓力;在亞莉克莎獲得更多經驗之前,瑪莉亞會悄悄增強她的勝任感,同時很有可能會鼓舞女孩明天再次練習製作薄餅的動力。

反過來看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父母抵制孩子的想法或貢獻,就會減弱孩子的勝任感,降低他們的動機。父母的抵制有很多種形式,例如無視他們的想法、直接拒絕他們的做法(可能說:「不,我們不能那樣做。」或者「不,我們不會那樣做,應該這樣做。」),或者講授完成任務的「適當」方式,父母的否定也可能透過不採用孩子的成品、砍掉重練,還有把孩子手上的工具搶過來自己做。

不拒絕孩子的幫忙

馬雅人和其他原住民父母通常不會這樣否定或妨礙孩子的協助。「媽媽不會阻止小孩做某件事,即使小朋友錯誤百出。」蕾貝卡以納瓦族媽媽為例來說明。然而,關鍵在於父母會留意孩子在做什麼,讓孩子的想法付諸實現,自然而然地,父母建立了一個互相合作的美麗循環,小孩或父母提出一個點子,另一個會採用並擴展這個點子,露西亞稱之為「流暢的合作」,當兩人合作無間時,就像一個擁有四隻手的生物體,將言語、抗拒和衝突降到最低。

在某種程度上,馬雅父母將孩子視為活動中的合作夥伴,他們相信知識不是單向的,不只會從父母傳遞給孩子,反之,是一種雙向交流,從孩童的身上也能獲得不同的資訊與看法。

與蕾貝卡對談之後的幾個星期,我腦海中不斷迴盪著她的一句話:「他們不會阻止小孩做某件事,即便他錯誤百出。」我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這句話,同時也試著與蘿西合作,很快地,我覺察到自己一直在做相反的事情,我會介入她的貢獻,不只是偶爾,而是一直這樣,我拒絕她的想法,甚至視若無睹,我也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向蘿西學習,尤其是在廚房裡,我認為知識只會由我傳授給她,不可能反過來。

這方面的例子有如過江之鯽,但有件事很鮮明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也許是因為正好發生在我開始寫這一章之前。坦白說,我必須很慚愧地告訴你這件事,它讓我看起來既愚蠢又幼稚,但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與你分享,因為這是個生動的例子,說明我對於蘿西想法的認可和重視,可以對我們的關係產生多大的變化。

某個星期日的下午,蘿西在客廳玩著色畫,我在為晚餐準備烤肉串,對於一個三歲小孩來說,這項任務再適合不過了:只要將一塊塊的雞肉和蔬菜(櫛瓜、蘑菇和甜椒)串成烤肉串,所以我邀請蘿西過來幫忙:「來吧,小寶貝,幫我做晚餐的烤肉串。」

她跑過來坐在我旁邊的踏腳凳上,我繼續組合烤肉串,她馬上偏離了正規的做法,堅持弄一個「全雞」烤串,我下意識阻止她,想要糾正她,迫使她的成品符合我對烤肉串的想像,我脫口說:「這不是我們要做的,這樣我們的雞肉會用完,其他烤肉串的雞肉會不夠。」

我們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爭吵,最後,蘿西開始大哭,傷心欲絕地跑掉,然後回到客廳裡繼續著色。

好吧,我承認這是一次慘敗,只好自己吃完烤肉串。我決定忘記那場爭執,繼續向前看,我好幾次試著與她合作,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以淚水告終了,但起碼這次我沒有哭。

幾個星期後,當我坐下來寫本章節時,我重新聽了與瑪莉亞、德蕾莎、蕾貝卡和露西亞的採訪,才逐漸察覺自己的錯誤,我以為蘿西不願意和我合作,但現實中,我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我沒有與她合作,我不想接受,也不重視她的想法,很多時候,我根本就不想聽她打算告訴我什麼。

所以我下定決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和蘿西合作。我再去一趟商店,採買更多烤肉串的材料,並且安排完全相同的場景:星期日下午,我在做烤肉串,蘿西在客廳畫畫;我再次呼喚她過來,「蘿西,小寶貝,過來幫我準備烤肉串。」可是,這一次她沒有起身,甚至沒有抬起頭來,嗯,似乎不為所動,所以我主動彌補上次的錯誤:「妳可以做出自己認為最完美的烤串,即使全部用雞肉也沒關係。」

她馬上衝過來說:「我可以嗎?」

「當然可以。」

她跳上踏腳凳開始上工,做了一個巨大的雞肉甜椒串,大約有八塊雞肉都推擠在一起,我沒有制止她,而是肯定她的貢獻,不是用言語,而是透過我的行動,我把她做好的烤肉串放在盤子裡,與其他的料理擺在一起,這種認同行為確實奏效了,蘿西對我微笑,動手做另一個烤串,我心想:「噢,不,雞肉快用完了。」但是並沒有發生,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改變主意並開始配合我,她注意我正在做的事情,並且加入我的行列,仿效我做的版本,也使用了櫛瓜和蘑菇;我們開始以一種流暢且有組織的方式做事,就像一個有很多肢體的生物體,我會幫忙把蘑菇穿進她的烤肉串,當我正需要一塊雞肉時,她會自動遞給我,彼此的合作進展得很順利、輕鬆且有趣,直到她玩膩了就跑回去塗鴉。但這一次沒有任何人落淚,事實上,我們兩個人一起擁有很愉快的經驗。

我甚至覺得自己臉上終於露出一絲笑容,看重她的付出並接納她的想法確實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改變了整個體驗的感受。

而且你知道嗎?她做的雞肉甜椒串真的很好吃。下次我們要做一大堆,還要搭配不同種類的蔬菜!

 

實際操作三:學會激勵孩子

身為父母,有很多方法可以認同孩子的想法,不需要真的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有時「這是個好主意」的簡易評論,就是讓小孩感到被包容且有動力繼續參與其中的最佳方法,即便你沒有採用他們的主意。馬雅父母會說「阿山」(uts xan),字面上的意思是「也不錯」,成年人會將這句話解釋成「不太認同」,但對兒童來說,聽起來就有被接納的感覺。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在姜卡雅進行採訪時,隨行口譯魯道夫.普赫提供了一種可供我日後參考的思維,我會冒出一些瘋狂的念頭,比如「蘿西和我可以搬進德蕾莎家度過剩餘的暑假嗎?」而魯道夫從來沒有直接拒絕這些提議,他從不會翻白眼,或者告訴我:「不可能,妳這個瘋狂的外國女人,我們不能侵犯別人的家庭。」(他完全有權利這樣做。)相反地,他會認可這個提議並點點頭說:「好的,沒問題,我們可以辦到。」然後他會默默地思量這件事情,直到我再次提出來,到了那時候,他通常已經想好可行且合宜的方式來滿足我的要求。

納瓦族的父母有時會用小巧且隨興的禮物來感謝孩子們的努力,(否則他們通常不會針對特定任務給予獎賞,這是露西亞和她同事們發現的。)

但這些禮物與特定的任務無關,例如「只要你幫我洗碗盤,我會買冰淇淋給你吃」,反而如同露西亞和同事們所寫的那樣,父母是獎勵小孩「身為對家庭有所貢獻的成員」做出的所有幫助,而且這些獎賞通常很普通,例如「做一頓特別的餐點,或者給孩子買貼身衣物之類的必需品」。

在許多文化中,父母會透過將小孩與成熟、有進步和好學等特質連結在一起,來認同他們的貢獻。

比方說,一位媽媽告訴露西亞和她的同事們,她如何感謝兒子在家裡的幫助:「當他把事情做好以及完成需要做的事時,我只是告訴他『噢,我的兒子,你都知道要怎麼工作了噎,然後他就會很開心。』」

其他媽媽表示,當孩子對家裡的工作做出更多貢獻,她們會「祝賀」孩子「長大了」。還有一位媽媽說她給了孩子一個擁抱,並承認他們「是成熟穩重的家人」。(昨晚蘿西自願開始打掃客廳後,我也試著比照辦理,她非常開心!)

與讚揚特定的任務相較之下,從整體上認同小孩子的樂於助人,可以向孩子傳遞更多訊息。你不是專注於單一成就,而是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價值。

人類學家珍.布里格斯(Jean Briggs)紀錄了一些因紐特父母用來認同小孩的類似情形,在一個案例中,她描述了父母如何認可一個五歲女孩透過與兄弟姊妹分享她的糖果而學會慷慨,「一個五歲的小孩已經很聰明,她知道自己應該把大部分的糖果分享出去,即使沒有全部,至少要分給她的三歲妹妹,於是她就這麼做了,大人說:『你看,她會分享糖果,真是大方。』」

世界上許多父母讓這個做法更進一步,將合作的行為與成熟掛勾。在北極地區,一位因紐特媽媽將毆打弟弟妹妹視為「幼稚」的行為,對弟弟妹妹友善和慷慨則屬於「成熟」的行為。這個技巧在我們家發揮了極大的功效,我們將在下一個部分再次探討。

以下是如何開始在家中與任何年紀的小孩一起練習這些方法,從幼兒到青少年都適用:

 

◉初階版

區分出有用(和無益)的幫助。與其在小孩幫忙後表揚他們,不如轉而承認他們整體上的助益,不要太誇張或太頻繁,當孩子表現出自發助人或自願幫忙時,只需說些像「這幫了很大的忙」之類簡單的話即可,甚至可以等到週末再肯定孩子這段期間的努力,並且聚焦於學習方面或對家庭的奉獻,例如「妳開始學會幫忙別人了!」或「妳是大女孩了,能夠給家裡帶來貢獻了」。

為了讓孩子更加了解「樂於助人」的意義,你可以把他人當作榜樣,這樣有助於向你的孩子表達你對該特質的重視。當你要肯定他們的幫忙時,請順便強調,要同心協力才讓大家的生活更輕鬆。舉例來說,某天早上帶蘿西去學校的路上,我說:「今天早上爸爸真是幫了大忙,他都會關心我們,還會在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

「對,我也會喔。」她毫不猶豫地回答。

請指出毫無幫助的行為。當孩子沒幫上忙時,不必害怕說出來。

「納瓦族父母經常諷刺地說:『好像都沒看到熱心的人』或『怎麼沒什麼人來幫忙啊!』」露西亞說道,「這樣會向孩子發出需要幫忙的信號。」

當別人沒有表現出樂於助人時,你也可以挑明,這麼做可以幫助孩子學會什麼不該做,並強調這種舉止為什麼不可取,切記,要用簡單的言語才能更清楚地傳達,例如某天下午,蘿西的一位朋友沒有幫我們收拾客廳的玩具,所以我說:「她不是樂於助人的小孩,如果她願意幫助我們,這些事情本來可以更快完成。」

捨棄對特定家務的懲罰和獎勵,這些手段根本無法教導小孩自願做家務或任何事情,在許多情況下,反而積極削弱了孩子們幫忙的動機。

 

試試看用這些激勵工具來取代懲罰與獎勵:

說明該任務對全家人的意義,嘗試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互相幫忙如此重要。一位納瓦族傳統媽媽告訴露西亞,她從來不會懲罰女兒,但是當她的女兒不想整理自己的玩具時,「我確實很生氣,並且告誡她:『妳必須更加努力』。」那位母親向露西亞解釋道:「我告訴她,她很清楚我們都很努力,哪怕能力再小,她也應該盡力而為。」

這種方法對蘿西很有用,尤其當她看到我過度勞累的時候,我告訴她:「蘿西,妳父親和我正在努力讓這個家符合每個人的期望,我們會盡力而為,身為家裡的一份子,妳也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將樂於助人視為長大成熟的象徵,如果孩子自動自發地從事家務,透過「噢,妳現在懂得付出了」或「收拾好玩具,證明你已經長大了」,來肯定他們的成長與進步。

當蘿西表現得像個嬰兒時,我也會明白地告訴她。譬如,如果她不整理玩具或幫忙洗碗,我會說:「噢,因為妳是小小孩,所以才不想做嗎?」這樣的評語經常衍伸出什麼事大孩子能做,而什麼又是嬰兒做的通盤性討論,例如「寶寶可以騎自行車嗎?」、「寶寶可以吃冰淇淋嗎?」到頭來,想成為大女孩的蘿西就會動手去整理了。

讓孩子開心地做家事。我並不熱衷於讓家務變得「有趣」或當成遊戲來進行,我無法長時間維持那種活力,而且不喜歡像三歲小孩那樣玩鬧。但如果蘿西想用自己的方法讓雜事變好玩一點,我也不會潑她冷水,而是會關注她的想法或貢獻,把這些當成出發點。

比方說,有一天下午,當她正把衣服掛在繩子上晾乾時,她把許多衣服亂七八糟地丟在陽臺上,所以我決定把她的「遊戲」融入到家務中,我告訴她:「妳站在晾衣繩旁邊,我把衣服丟給妳,你負責掛起來。」她很喜歡這樣子。她想不停地來回扔衣服,最後我們完成了工作,雖然耗時較長,但她處理衣物的意願急速飛升,現在只要我呼喊,有時候她會跑過來,而且我們已經把「扔」的概念融入了其他幾個家事,譬如收拾樂高積木和書本,我會告訴她:「蘿西,站在書架旁邊,我把這些書扔給妳。」這樣就能拐她來幫忙!

以自然的後果來驅使小孩配合。如果你必須用到威脅,請盡可能利用自然的後果作為懲罰,例如,有時我會告訴蘿西:「如果我們不清理廚房,螞蟻就會來佔領料理臺,妳希望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有螞蟻跑出來嗎?」,除此之外,我也會說:「如果我們不把妳的便當洗乾淨,明天妳就要用又髒又臭的飯盒吃飯,妳想要這樣嗎?」

適時地表示你何時幫助了他們。對於蘿西這個孩子而言,我發現要明確告知彼此互惠的責任,這會增強她去做的動機,例如,某天晚上她不想幫忙洗碗,當我請她來幫忙時,她淡淡地拋出一句話:「我累了。」然後就跑走了。十分鐘過後,她跑回來叫我幫她找出最愛的玩具,我趁機回應:「等等,幾分鐘前妳有幫我洗碗嗎?」

 

◉高階版

學會重視小孩的奉獻。當孩子過來幫忙完成一項任務時,聽聽他們的看法,以某種方式肯定他們,比如實驗看看、納入你的活動、點頭認同或者表示「我們可以這樣做」。如果小孩子採取行動,請不要阻擋他們,而是注意觀察他們如何做出成果,然後想辦法加以應用或者稍微改善他們的方式。

無論你怎麼做,請克制反對的衝動,避免干擾孩子或介入他們的學習過程;如果你退讓給孩子「主導」一項任務,而非拒絕、貶低或忽視他們的想法和努力,將來孩子們會更有意願去幫助他人。

衡量你表揚小孩的頻率,以及你反對他們的次數。智慧型手機是分析你育兒習慣的絕佳配備,也能給予你全新的角度;挑選一個晚上,將手機放在廚房料理臺或餐桌上,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設定錄音三十至六十分鐘,當天稍晚仔細地聽錄音內容,評估你是否經常因為孩子完成微小的任務或者基於本份該做的事情而稱讚他們?你是否常常拒絕他們的想法?還是在他們試著貢獻時選擇無視?你有干預他們的行為並試圖改變他們的做法嗎?

某天晚上,當我和蘿西一起做晚餐時,我碰巧完成了這個實驗,那時電臺的麥克風在廚房的檯面錄製了兩個小時;後來聆聽錄音內容的過程實在很不容易,甚至讓我哭了出來。當我重頭播放我們的對話時,我意識到自己不僅在否定蘿西的思想和貢獻,而且根本沒有在聽她說話,很多次她想要告訴我A,但我非常確定B是正確的,以至於我聽不進去她的聲音,我自以為知道答案而不需要聽她的意見,她不停地努力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只能用啜泣來表示,她的聲音充滿令人傷心的懇求和痛苦,讓我的心都碎了一地。我發現自己必須停止說那麼多話(包括讚美她),反而要盡力關注她的言行。(心理學家蘇珊娜.加斯金斯在幾個月前提供我類似的建議,她說:「美國父母需要克制自己說過多的話,並且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安排沒有讚美的日子。一旦發現自己對孩子過度稱讚,請試著將行為修正回來,可以從小處做起:設定一個十五分鐘的計時器,在時間結束之前盡量不要口頭表揚小孩,然後逐步調整成兩個小時,最後變成一整天。經歷這些沒有讚美的時刻後,評估你自己的感受,教養子女的壓力和疲勞有沒有變少?你的孩子表現如何?他們是否比較不會尋求你的關注了?他們有沒有減少吵鬧?你們在一起的日子是不是更輕鬆?孩子與兄弟姊妹的爭吵是否減少了?

 

我們現在擁有培養兒童樂於助人所需的三個要素或步驟。在接下來的兩個部分中,我們會看到父母可以使用這三個步驟,將他們期望的任何價值傳承給孩子;在地球上,所有文化都運用這組方程式來傳授各種價值觀,例如慷慨、尊重和耐心。

三個步驟分別是練習、模範和認可。

1.     練習:給予孩子們大量的練習,學習從事家務和團隊合作,特別是年幼的孩子,為他們分配任務,邀請他們來觀看,並鼓勵他們參與其中的渴望。

2.     示範:給予孩子們團體會員卡,讓他們融入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這樣他們可以藉由觀察而逐漸學習家務,並且開始認為自己是家中成熟的一員。

3.     認可:當孩子試圖幫忙時,接受他們的貢獻,並重視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眼光;對孩子說明他們正在學習的價值觀,指出他人行為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價值;將他們的學習與「長大」或「成熟」連結起來。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8859?sloc=main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 :  商周出版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

回覆數(3)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