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向測驗人人做過還是選錯系?比起科系,特質跟職能更有關|親子天下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樣貌,與性向測驗最初建構時已然不同,且必然越來越不同。WeTeach創辦人陳坤平在《用IG思維,做自己的學涯設計師》中,試著以職能切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能力與特質。
對許多人來說,第一個系統化的生涯探索,應該是在學校所做的「何倫碼測驗」(Holland Code),或稱六型人格測驗,是由John Holland博士於1985年提出,連結「興趣」、「性格」與「職業」的職業分類測驗。通常是在寫完一份題本後,在RAISEC六碼中,得到2-3碼屬於個人的結果,IES、RAC⋯⋯照著解釋看完,也覺得真的滿準的!有的網站還會照著結果,推薦你一些科系或是工作。但我們必須思考,應該如何看待測驗結果,以及依此推薦的發展選擇?
任何一份廣泛應用的測驗,都有其一定的信效度、結果可參考,但你應該看過這類題目:「水電維修技工—很喜歡/略喜歡/不喜歡」,又或是:「請勾選您喜歡的項目—演奏樂器」;單憑直覺回答,可以很快就選出答案,然而核心問題在於,我們的直覺是否貼近現實?
就水電維修而言,且不論有多少學生真正動手維修過水電,就算是成人,真正動手做過的也不多。在工地親自接觸許多水電工作後,我可以很確定地說,大多數場景都是夾雜灰塵與髒水的;DIY修一個水龍頭,跟以此為生、換上百個水龍頭,完全是兩件事,廣告上乾淨整齊的維修人員,大多只是開工前的樣子。
性向測驗容易簡化了生涯發展
在現場施做測驗時,學生常反映:「不知道這職業在做什麼?」除此之外,測驗結果的應用也存在問題。許多人或網站會直接把性向測驗的結果,連結於某個產業或系所;例如企業型的人就去讀企管系、實際型的人去讀機械系、藝術型的人去讀藝術相關科系⋯⋯壞消息是,這樣的推論過度簡化了生涯發展的可能性,也相當危險。
比起產業或科系,特質跟「職能」更有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型的人,代表你適合做管理者,那麼,無論你是在汽車、藝術或是營造業,只要補足不同領域的專業,都能做好一個管理者。而在企業中,高階主管也的確會在不同產業中流動,例如NBA 達拉斯獨行俠隊的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同時也是網路公司的老闆。
如果你是研究型的人,能在不同領域發揮專長,未必要進研究室;可口可樂的開發者艾薩.坎德勒(Asa Candler)原先是藥店的學徒,後來開發出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退一萬步說,若要追求未來的發展,有哪裡不需要管理能力,又有哪裡不需要豐富的思考呢?
性向測驗是要讓你看到更多可能性,而非限制你的選擇。
現實與想像間存在落差,當然是可理解的;但如果連題目的定義都不清楚,即使選出了答案,結果又真的有效嗎?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樣貌,與測驗最初建構時已然不同,且必然越來越不同,我們又能如何調適?
我們習慣從別人眼中認識自己
但別誤會,從職業切入,是非常正確的。
職業的英文是Vocation,源於拉丁文的Vocatio,有呼召Calling之意;呼召就像一種呼喚,讓我們離開現在的位置和狀態,一步步去到未知的某處,過程中我會克服一些挑戰,更會成為一些人的祝福,並在最後感到喜悅。
職業的本意,並非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我這一生,要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熱情、時間用在誰身上、解決什麼問題?最後又要去到哪裡?
我曾經問過學生這個問題:「如果你可以自由認識一個人/事/物,你最想認識哪一個?」選項有五個:「A世界、B 工作、C 學校、D 偶像、E 自己」。結果最多人選「偶像」,最少人選「自己」。
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幾乎是活在FB、IG、TikTok、YouTube、LINE,甚至Tinder、小紅書等社群中,常透過別人的眼睛,甚至是與別人比較來認識自己,有時連自我認同與情緒也被「讚數」掌控。但其實,有一天這些人都會消失,只有一直忠實陪伴、共同承擔一切的「自己」,才是我們最忠實的戰友。
也因此,「認識自己」成為了生涯探索中,最有趣也最優先的課題。
該怎麼做?你可以從以下三件事開始:天賦、現狀、價值。這三件事都很重要,天賦是你的起跑點,現狀是過去生命的累積,而價值關乎選擇,會把你導向未來。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親子天下 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