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到面試官常用的面談方式,發現很多面談過程中都會利用行為面試法,詢問求職者過去的經驗來推測未來在相似情況下的行為,常見的問題比如過去最挫折的經驗?遇過最困難的挑戰?最有成就感的經驗?等等...那我們如何透過有架構、有邏輯的方式來回答這些常見的問題呢?這篇我們來討論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架構作回應~
STAR原則
✏️情境Situation:如何意識到問題的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現什麼問題?為什麼需要被解決?
🔓目的:了解求職者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能否對於團隊或事件發生具備敏感度,進而及時的發現問題
🔎任務Task:有什麼具體的解決目標?如何盤點問題?確認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目的:了解求職者是否具備品質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品質意識是指對於事件的最終成果有一定的品質要求,是否能對預期要求以終為始的做規畫,有邏輯的分析、梳理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
🔎行動Action:採取了什麼行動來解決問題?過程中面臨的挫折或困難?如何持續調整行動來解決問題?
🔓目的:了解求職者是否具備職缺要求的KSA,透過求職者採取的實際行動,以及過程中再次面臨問題調整行為的能力,判斷求職者知識、技能、人格特質、工作風格是否符合職缺與公司
🔎結果Result:最終得到了什麼樣的成果?對組織&利害關係人有什麼具體影響?
🔓目的:了解求職者是否能說出最終達到的結果、量化最後的成效,釐清行動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從中的是否得到自省與收穫
📍這邊舉一個最有成就感的例子
✏️情境Situation:曾任歌唱比賽的總召,以往其實都有舉辦歌唱比賽,但是參與人數、成效都沒有到達預期,這次希望能將比賽資訊讓更多人知道,以及讓更多人來參與
✏️任務Task:希望能夠成為校內第一的歌唱比賽,因此需要做很多的行銷手法宣傳、設計良好的比賽環節、維持歌唱比賽的水準與品質,建立歌唱比賽的品牌與制度
✏️行動Action:針對行銷的部分,我們有三個做法,第一,固定天數的打卡限量小獎品吸引同學幫我們在臉書上打廣告增加曝光度,第二,積極拉贊助,購買足夠吸引人的獎品(當時買到演唱會門票),來作為比賽最後的抽獎禮品,第三,邀請知名藝人來擔任評審,除了能使比賽的水準與品質提升,也請藝人擔任表演嘉賓以吸引學生來參加
✏️結果Result:報名初賽的人員超過百位,人數成長30%,最終篩選約15位的參賽。活動當天從頭到尾座無虛席(約500人座位),參與者、參賽者與評審都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95%非常滿意),也因為這次成功的建立歌唱比賽的品牌,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辦理到第四屆了
這邊還有一個延伸的BAR原則也補充大家,其實跟STAR原則大同小異,差別在STAR原則的Task著重在「探討原先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最後的結果和原先的目的有沒有落差」。
STAR原則真的是非常好套用的模板,運用這個架構,能夠讓我們的故事更加精采與有邏輯,既然這個架構這麼有用,那我們就更應該要多加練習,才能在面試的時候展現出100分得自己!
#Susan蘇珊 #人與人資間的距離 #生涯商談室 #面試 #面試技巧 #面談 #面談方式 #star原則 #求職 #找工作 #找實習 #實習 #工作 #分享 #學習 #架構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susanlin.sharing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susanlin.sharing Instagra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