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感興趣的帳號,不妨積極追蹤、加好友|商周出版
想要有人追蹤,你要做的第一步是主動追蹤、提出好友邀請。
社群網路顧問經常提醒:「經營社群的理想目標是,自己追蹤的人數很少,但擁有多出好幾倍的追蹤者。」這的確是理想狀態,但除非你本來就是名人,否則一般人很難一開始就吸引一堆人來追蹤。
如同我在前面章節所講,「施比受更有福」,由你主動出擊。
■提出交友前,仔細讀過對方的自介欄
無論是追蹤還是發出好友邀請,都只要輕輕一點就能完成。因此,要請你特別留意,不要亂加一通!要加平時會來留言的人嗎?還是現實中有交集的朋友呢?請好好思考,建立屬於你的原則再下手。
我們很容易在社群網路加到上千、上萬個朋友,遠超過我們能在現實中見到的人數。但是,不管加了再多好友,平時有互動的頂多數十人。有些人喜歡加一堆人來強調自己吃得開,實際見面才發現沒有內涵,只是沉溺在表面上的數字而已。
還有,發出交友邀請前,務必花點時間看過對方的自介欄。
尤其是臉書,許多人會在自介欄強調「加好友先傳訊」。請按照指示做。
因為就算有這項規定,沒傳訊就直接發邀請的人還是非常多。所以,只要你記得傳訊打招呼,就能帶給對方「他有用心看過我是誰」的好印象。
重點整理
不要亂加一通,
請建立自己的加友原則,
用心結交值得真心交往的朋友。
感謝對方回追必寫的四件事
當你發出好友邀請、追蹤邀請後,對方接受了你的邀請,一定要記得發訊息感謝對方。
感謝的訊息提到以下四點,就能獲得好印象。
˙簡單的自我介紹(只有名字也OK)。
˙感謝對方接受邀請。
˙為什麼想認識他。
˙加上一句「不用回覆」。
下面介紹兩個例子。一個是希望藉由認識對方獲得成長,另一個則是有共同的興趣,希望同好間能多多交流。
【例一】
村田先生,您好。
我叫橫川。
冒昧提出好友邀請,謝謝您答應。
您在文章中提到如何看待心靈創傷,是我之前沒看過的觀點,我覺得獲益良多,想多了解一點,所以發出了邀請。
我最近正苦於人際關係,您的文章宛如及時雨,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我想好好向您道謝。一樣期待您之後的更新。
PS:不用回覆,謝謝您。
【例二】
高橋先生,您好。
我叫橫川。
感謝答應交友邀請。
我在瀏覽川崎前鋒隊的主題標籤時,在眾多貼文中,看到您拍攝的選手照片與撰寫的報導,讀起來生動有趣,可以感覺到您對川崎前鋒隊的熱愛。我也是川崎前鋒隊的球迷,有機會的話,想與您交流,因此提出了交友邀請。一樣期待您之後的更新。
PS:不用回覆,謝謝您。
■傳訊的重點放在「稱讚」
介紹自己的時候,如能簡單交代提出邀請的具體原因,對方就會記住你。因為大部分人在提出交友時都不會說明原因,有說的人就能加強印象。
此外,如果有人介紹你來,你也可以一併在訊息裡告訴他。
【例三】
˙是陸田先生推薦我來的,他說「這個人的文章,每一篇都值得看」。
˙我在前田先生的文章底下看到您的每一則留言都好有趣,所以追蹤了您的帳號。
有些人可能擔心:「這樣太長、太瑣碎了,萬一對方覺得你很煩怎麼辦?」但我相信一般人收到讚美都會欣然接受,只有性格非常扭曲的人才會有那種想法。此外,我的經驗告訴我,儘管寫長了可能會佔用時間,但這也是一種答謝對方認真發文的方式。
這是有根據的,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他的名著《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當中提到:
自我肯定感與食欲、睡眠欲同等重要,而且極少被滿足。
此外,二十世紀的偉大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這種自我肯定感形容為「想要變偉大的願望」;美國一流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也以「重要人物應具備的欲望」稱之。
主動說明想認識對方的原因,可以滿足對方的「自我肯定感」。原因寫得越具體,效果越好。但要注意,不要寫太長,最後變成都在寫自己的事。建議送出前重看一遍。
最後,請貼心地附上一句「不用回覆」,才不會繼續剝奪對方的時間和精力。要知道,對方光是願意把你的訊息看完,就已經耗損了時間和能量,這時候如果還貪心地要求對方回訊,就超過尺度了。
一般來說,回訊給陌生人需要拿捏語氣,用掉的時間和精力也特別多。為了減輕對方的負擔,請當個貼心的讀者,加上一句「不用回覆」。
這也是多數人不會做的事,絕對能在印象中加分。況且,即使寫了「不用回覆」,九成以上的人收到之後,仍會禮貌性地回一聲。
如此一來,儘管你沒在訊息當中介紹到自己,只要對方感受到「不用回覆」所蘊含的心意,一定會主動查詢你的檔案頁、閱讀你的發文。
重點整理
如實傳達交友原因、稱讚對方的優點,
可提升對方的自我肯定感,增進良好的互動。
購書連結: 《18秒超強自我介紹術:翻轉人生,把人脈、工作》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 商周出版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商周出版 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