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沒事,但就是快樂不起來, 我到底怎麼了?|悅知文化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
──《龍貓》
有時候,學生在踏入諮商室之前,會先發郵件到學校諮商中心,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諮商對他們有沒有實質的幫助;但是,他們想要求助的心聲是真實的。某天,我收到了這樣一封信。
老師:
請你告訴我,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發現我最近變了,從前的我有衝勁,會笑、會唱歌。那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很喜歡跟人在一起。最近的我,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沒課的日子,我會睡到兩三點才起床,滑手機、看電腦,餓了也不想出去吃飯。
晚上也不想太早睡,早上又持續晚起。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早上起不來,而是不想起來。
有課的時候,我會硬逼自己起床,出門、吃飯、上課、交作業。
只是我的心好空,像是有一個大洞,但我沒辦法說,因為沒有人會懂。
不只沒有人懂,其實我自己也不懂!
大家會跟我說:你都念到大學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啊!
所以我只能假裝,假裝自己專心上課,假裝自己有寫作業,假裝自己好像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得假裝微笑,假裝自己沒事,假裝自己還活得很好。
對,我都在假裝!
他們說:你就是太好命,無病呻吟才會這樣。
我是嗎?可能是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爛透了,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活著。
有時候,我會希望自己可以突然遇到意外,像是被車撞到,或是得到絕症,因為我對生命沒有留戀。不過,請老師先放心,我不會真的主動傷害自己,因為我不敢……
說來好諷刺,一個沒有生存意志的人,卻連死都不敢。
很可笑對嗎?沒關係,你可以笑,因為我也想笑我自己!
更可笑又可悲的是,我明明覺得自己爛,卻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爛透了!
我就是不敢對人家說:「嘿!我覺得自己很爛欸!」
老師,我該怎麼辦?
漂浮的浮萍 敬上
負面情緒彷彿是會呼吸的痛,想逃卻找不到出口
每個正在經歷憂鬱折磨的人,背後總有許多令人心疼的故事,我在諮商室也遇過無數讓我忍不住一起掉眼淚的人、事、物。而他們的共通之處是,都像被憂鬱層層包裹著的繭,透不進任何希望的光。
如果這種鋪天蓋地而來的負面情緒,也正困擾著你的生活,那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近年來,越來越多憂鬱的學子,好像「浮萍」一樣,失魂落魄地漂蕩於校園的角落;校園的心輔中心、諮商中心,排隊預約的人也越來越多。那種低潮如同圈禁著雙腳的鐵鏈,沉重得讓人舉步蹣跚,卻又找不到方法帶自己脫離這種黑洞,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時候,這種「表面看起來沒什麼」的憂鬱狀態,不一定會被發現。和重度憂鬱不同的是,這些憂鬱被藏在「看似正常」的面具下,一切都偽裝得很好,還能正常上課、完成作業、參與社團、打工……等。這類的憂鬱型態表面上看起來程度較輕,生活功能還能維持,這幾年開始有不少國內外的學者,稱這樣的狀況為「高功能憂鬱狀態」。
不過我必須強調,所謂的「高功能憂鬱」,並非正式的臨床專業用語,也不是正式的診斷分類,目前也缺乏足夠的相關研究。然而,關於情緒疾患的診斷,一定得經過精神科醫師評估,千萬不可以單純閱讀文字上的描述,就認為自己絕對是生病了!但以下幾個種狀況可以提供你自我檢測,協助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找人聊聊了?
1. 覺得自己總是在人前強顏歡笑、戴著面具度日。
2. 不管休息再久,依然容易疲憊,對生活提不起勁。
3. 就算開心的事情發生,喜悅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便會立刻被疲憊、麻痺、無奈、焦慮等各種情緒取代。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令你由衷地、持續地開心很久。
4. 表面上你的生活忙碌充實,但大多都是提不起勁地勉強在做。
5. 總是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經常反射性地自我批評,不管如何努力,你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6.即使遇到成功經驗,也覺得只是自己幸運。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享受成功,更不該有滿足的感受。
7.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幾天算是「正常」的好日子,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糟糕透頂。
8.當你向別人傾訴,卻沒有人能了解你的心情,於是「開口求助」成了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9.總之就是快樂不起來,而你痛恨自己的不快樂。而且這種狀況維持
了好久,久到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忍耐多久了。
你為什麼憂鬱?逃不了的牢籠,習得無助感
或許你會想問:「我到底為什麼會憂鬱呢?」我有一個研究可以跟你分享。這是一九七五年美國心理學非常著名的研究:科學家將狗兒關在通電的牢籠裡,只要小狗試著掙脫牢籠想闖出去,就會遭到電擊。多次嘗試以後,狗兒們逐漸學習到「不論多努力,都只會帶來痛苦,根本沒有掙脫的可能!」於是,就算最後科學家將籠門直接打開,也不再通電,狗兒們依然消極地趴在地上,完全喪失逃脫的動力。
最終狗兒放棄努力了,因為牠學到:不論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是心理學裡非常著名的概念:「習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科學家認為,在人類身上也能觀察到「習得無助感」的狀態,並且很有可能就是造成我們落入情緒困擾(憂鬱、焦慮等)的心理機制。如果你正經驗著高濃度的挫折,不管是在課業、人際或是家庭關係上,當你試圖扭轉困境卻一再失敗,就有可能慢慢落入「我想放棄了」、「努力也沒用」的情緒漩渦。
當然沒有人喜歡這種感覺,我自己也不喜歡!你極度討厭自己一直停留在負面情緒,所以開始指責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挫折耐受力太低。但我要跟你說,才不是這樣子呢!相反地,那更可能是你總是苛求自己完美,但反覆努力依然達不到至高標準,才落入那樣的狀態。
感受沒有錯,請好好擁抱它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勵志書籍,都開始呼籲「別害怕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擁抱它」。因為不論如何,情緒都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情緒,它理應都是美好與自然的存在,而且帶著意義。
情緒有高低起伏是很自然的事,為什麼一定要拒絕那些負面感覺呢?為什麼非得逼自己快樂不可?我知道來到大學的你們,常常聽人說「追逐快樂等於追逐幸福」;而各式祝福別人的賀詞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邏輯:生日快樂、放假快樂、開學快樂……,好像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但,有誰的生活會永遠幸福快樂?生命中的低潮、挫折,不也是常見且「正常」的狀態嗎?
有時你拒絕變得情緒化,其實只是不想要負面情緒而已。你依然渴望擁抱喜悅、興奮、愉快的感覺;但,你不要任何的負面狀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也先不要苛責自己,因為問題在於我們的成長環境,容易汙名化負面情緒。
如果今天你有任何身體不舒服,像是頭痛、感冒、骨折,你一定一點都不怕被知道。但心理的不適呢?是不是就算想承認、想傾訴,也還是會害怕別人用你憂鬱的片面狀態,解讀成那就是全部的你?所以你明明感覺焦慮,卻壓抑自己;明明感覺憂鬱,卻強顏歡笑,不想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如同寫信給我的「浮萍」一樣,與自己當下真實的情緒狀態失去連結!
適度允許自己擁有負面感受,是你可以放過自己的方法。每種情緒,都是自然也理所當然的存在。如果長期漠視自己的感覺,否認低潮狀態,又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起來」,就可能越發不敢尋求幫助,於是放任負面情緒在心裡潰爛,那就是另一種對自己的嚴重傷害。因此,學會擁抱自己的所有感受,並學著調節情緒,是我們的重要課題。你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但我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我會這麼回答你:在能夠好好調節情緒之前,請先練習與它共處就好。
接住自己的情緒,從「共處」開始
走過雪山隧道嗎?每次進入隧道裡面,我都怕死了,也一定會閉上眼睛讓自己儘快睡著。為什麼?因為它和別的隧道不同,它「長」得可怕。進入一般隧道時,你會看到遠方有一個很小很小的亮點,雖然小到不行,但你知道它在。所以只要持續前進,就會走到出口。
與負面情緒共處,就像是走在雪山隧道裡的感覺。隧道裡的壓迫感令人窒息,而它幽暗冗長,也沒辦法讓我們立刻看到前方亮點,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也會在中途幾度懷疑:那個亮點到底會不會出現?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我想跟你說:沒關係啊!覺得累了,就慢慢走。
就算有時想停下來也沒關係,喘口氣,腳步慢一點,總是會找到出口的!隨時記得跟自己說:這些都是暫時的。生命的每個轉折處、所有令你痛苦不堪的缺口,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癒合、復原如初。這件事不會立即發生,需要你給它時間;相反地,若你越是抗拒,就越容易過度用力,反而會被情緒大浪給吞噬。
你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走下去」,接納自己內心的慌亂,接納自己感覺很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跟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共處。
阿德勒相信,人該被「整體」地看待,當我們遇見憂鬱、焦慮、恐懼的情緒時,請記得那並不是你的全部,只是整體生命的片刻經驗,而你都有能力和它們共處,等待它們過去。而拒絕相信它們的存在,並不會讓你比較好。
所以不要急,等待是與情緒共處的關鍵。等待焦慮過去,就像是等待漲潮的海水退潮。只要自己的心能再次靜下,你就能夠一次次地進步,慢慢學習調節情緒的能力。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
──《龍貓》
有時候,學生在踏入諮商室之前,會先發郵件到學校諮商中心,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諮商對他們有沒有實質的幫助;但是,他們想要求助的心聲是真實的。某天,我收到了這樣一封信。
老師:
請你告訴我,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發現我最近變了,從前的我有衝勁,會笑、會唱歌。那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很喜歡跟人在一起。最近的我,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沒課的日子,我會睡到兩三點才起床,滑手機、看電腦,餓了也不想出去吃飯。
晚上也不想太早睡,早上又持續晚起。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早上起不來,而是不想起來。
有課的時候,我會硬逼自己起床,出門、吃飯、上課、交作業。
只是我的心好空,像是有一個大洞,但我沒辦法說,因為沒有人會懂。
不只沒有人懂,其實我自己也不懂!
大家會跟我說:你都念到大學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啊!
所以我只能假裝,假裝自己專心上課,假裝自己有寫作業,假裝自己好像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得假裝微笑,假裝自己沒事,假裝自己還活得很好。
對,我都在假裝!
他們說:你就是太好命,無病呻吟才會這樣。
我是嗎?可能是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爛透了,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活著。
有時候,我會希望自己可以突然遇到意外,像是被車撞到,或是得到絕症,因為我對生命沒有留戀。不過,請老師先放心,我不會真的主動傷害自己,因為我不敢……
說來好諷刺,一個沒有生存意志的人,卻連死都不敢。
很可笑對嗎?沒關係,你可以笑,因為我也想笑我自己!
更可笑又可悲的是,我明明覺得自己爛,卻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爛透了!
我就是不敢對人家說:「嘿!我覺得自己很爛欸!」
老師,我該怎麼辦?
漂浮的浮萍 敬上
負面情緒彷彿是會呼吸的痛,想逃卻找不到出口
每個正在經歷憂鬱折磨的人,背後總有許多令人心疼的故事,我在諮商室也遇過無數讓我忍不住一起掉眼淚的人、事、物。而他們的共通之處是,都像被憂鬱層層包裹著的繭,透不進任何希望的光。
如果這種鋪天蓋地而來的負面情緒,也正困擾著你的生活,那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近年來,越來越多憂鬱的學子,好像「浮萍」一樣,失魂落魄地漂蕩於校園的角落;校園的心輔中心、諮商中心,排隊預約的人也越來越多。那種低潮如同圈禁著雙腳的鐵鏈,沉重得讓人舉步蹣跚,卻又找不到方法帶自己脫離這種黑洞,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時候,這種「表面看起來沒什麼」的憂鬱狀態,不一定會被發現。和重度憂鬱不同的是,這些憂鬱被藏在「看似正常」的面具下,一切都偽裝得很好,還能正常上課、完成作業、參與社團、打工……等。這類的憂鬱型態表面上看起來程度較輕,生活功能還能維持,這幾年開始有不少國內外的學者,稱這樣的狀況為「高功能憂鬱狀態」。
不過我必須強調,所謂的「高功能憂鬱」,並非正式的臨床專業用語,也不是正式的診斷分類,目前也缺乏足夠的相關研究。然而,關於情緒疾患的診斷,一定得經過精神科醫師評估,千萬不可以單純閱讀文字上的描述,就認為自己絕對是生病了!但以下幾個種狀況可以提供你自我檢測,協助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找人聊聊了?
1. 覺得自己總是在人前強顏歡笑、戴著面具度日。
2. 不管休息再久,依然容易疲憊,對生活提不起勁。
3. 就算開心的事情發生,喜悅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便會立刻被疲憊、麻痺、無奈、焦慮等各種情緒取代。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令你由衷地、持續地開心很久。
4. 表面上你的生活忙碌充實,但大多都是提不起勁地勉強在做。
5. 總是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經常反射性地自我批評,不管如何努力,你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6.即使遇到成功經驗,也覺得只是自己幸運。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享受成功,更不該有滿足的感受。
7.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幾天算是「正常」的好日子,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糟糕透頂。
8.當你向別人傾訴,卻沒有人能了解你的心情,於是「開口求助」成了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9.總之就是快樂不起來,而你痛恨自己的不快樂。而且這種狀況維持
了好久,久到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忍耐多久了。
你為什麼憂鬱?逃不了的牢籠,習得無助感
或許你會想問:「我到底為什麼會憂鬱呢?」我有一個研究可以跟你分享。這是一九七五年美國心理學非常著名的研究:科學家將狗兒關在通電的牢籠裡,只要小狗試著掙脫牢籠想闖出去,就會遭到電擊。多次嘗試以後,狗兒們逐漸學習到「不論多努力,都只會帶來痛苦,根本沒有掙脫的可能!」於是,就算最後科學家將籠門直接打開,也不再通電,狗兒們依然消極地趴在地上,完全喪失逃脫的動力。
最終狗兒放棄努力了,因為牠學到:不論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是心理學裡非常著名的概念:「習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科學家認為,在人類身上也能觀察到「習得無助感」的狀態,並且很有可能就是造成我們落入情緒困擾(憂鬱、焦慮等)的心理機制。如果你正經驗著高濃度的挫折,不管是在課業、人際或是家庭關係上,當你試圖扭轉困境卻一再失敗,就有可能慢慢落入「我想放棄了」、「努力也沒用」的情緒漩渦。
當然沒有人喜歡這種感覺,我自己也不喜歡!你極度討厭自己一直停留在負面情緒,所以開始指責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挫折耐受力太低。但我要跟你說,才不是這樣子呢!相反地,那更可能是你總是苛求自己完美,但反覆努力依然達不到至高標準,才落入那樣的狀態。
感受沒有錯,請好好擁抱它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勵志書籍,都開始呼籲「別害怕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擁抱它」。因為不論如何,情緒都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情緒,它理應都是美好與自然的存在,而且帶著意義。
情緒有高低起伏是很自然的事,為什麼一定要拒絕那些負面感覺呢?為什麼非得逼自己快樂不可?我知道來到大學的你們,常常聽人說「追逐快樂等於追逐幸福」;而各式祝福別人的賀詞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邏輯:生日快樂、放假快樂、開學快樂……,好像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但,有誰的生活會永遠幸福快樂?生命中的低潮、挫折,不也是常見且「正常」的狀態嗎?
有時你拒絕變得情緒化,其實只是不想要負面情緒而已。你依然渴望擁抱喜悅、興奮、愉快的感覺;但,你不要任何的負面狀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也先不要苛責自己,因為問題在於我們的成長環境,容易汙名化負面情緒。
如果今天你有任何身體不舒服,像是頭痛、感冒、骨折,你一定一點都不怕被知道。但心理的不適呢?是不是就算想承認、想傾訴,也還是會害怕別人用你憂鬱的片面狀態,解讀成那就是全部的你?所以你明明感覺焦慮,卻壓抑自己;明明感覺憂鬱,卻強顏歡笑,不想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如同寫信給我的「浮萍」一樣,與自己當下真實的情緒狀態失去連結!
適度允許自己擁有負面感受,是你可以放過自己的方法。每種情緒,都是自然也理所當然的存在。如果長期漠視自己的感覺,否認低潮狀態,又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起來」,就可能越發不敢尋求幫助,於是放任負面情緒在心裡潰爛,那就是另一種對自己的嚴重傷害。因此,學會擁抱自己的所有感受,並學著調節情緒,是我們的重要課題。你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但我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我會這麼回答你:在能夠好好調節情緒之前,請先練習與它共處就好。
接住自己的情緒,從「共處」開始
走過雪山隧道嗎?每次進入隧道裡面,我都怕死了,也一定會閉上眼睛讓自己儘快睡著。為什麼?因為它和別的隧道不同,它「長」得可怕。進入一般隧道時,你會看到遠方有一個很小很小的亮點,雖然小到不行,但你知道它在。所以只要持續前進,就會走到出口。
與負面情緒共處,就像是走在雪山隧道裡的感覺。隧道裡的壓迫感令人窒息,而它幽暗冗長,也沒辦法讓我們立刻看到前方亮點,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也會在中途幾度懷疑:那個亮點到底會不會出現?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我想跟你說:沒關係啊!覺得累了,就慢慢走。
就算有時想停下來也沒關係,喘口氣,腳步慢一點,總是會找到出口的!隨時記得跟自己說:這些都是暫時的。生命的每個轉折處、所有令你痛苦不堪的缺口,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癒合、復原如初。這件事不會立即發生,需要你給它時間;相反地,若你越是抗拒,就越容易過度用力,反而會被情緒大浪給吞噬。
你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走下去」,接納自己內心的慌亂,接納自己感覺很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跟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共處。
阿德勒相信,人該被「整體」地看待,當我們遇見憂鬱、焦慮、恐懼的情緒時,請記得那並不是你的全部,只是整體生命的片刻經驗,而你都有能力和它們共處,等待它們過去。而拒絕相信它們的存在,並不會讓你比較好。
所以不要急,等待是與情緒共處的關鍵。等待焦慮過去,就像是等待漲潮的海水退潮。只要自己的心能再次靜下,你就能夠一次次地進步,慢慢學習調節情緒的能力。
博客來購書: 你在煩惱什麼呢?:大學諮商心理師給你的陪伴之書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 悅知文化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悅知文化 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