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這科系在幹嘛#8】 披上白袍之前——醫學系|HsinYunLee
【這科系在幹嘛#8】 披上白袍之前——醫學系|HsinYunLee
作者:許淳貞(現就讀於陽明醫學系,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劃團隊成員)
醫學系在幹嘛?
醫學系顧名思義就是學關於人體、健康等相關的學問。從基礎的生理、病理、藥理、解剖等,再到臨床如何應用自己所學去判斷病情,進而醫治病患。在大學生涯中,我們會學習大量關於人體的知識,並深入了解相關的機制。其中,除了一般科系的教學方法,我們也會以問題導向學習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模式——將實際臨床問題設計成案例,藉由小組共同討論的方式,並提出問題以及其解決之道。而近年來,除了知識上的學習,「醫學人文」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因此,在大學階段,我們也會學習各種倫理方面的議題,如:病人自主、安寧緩和、高齡社會等。
誰適合讀醫學系?
「這次考得不錯,應該可以上醫學系。」因著數個世代承襲而來的價值觀,許多學子因成績優異、雙親的期待而進入醫學系,卻未深入思考自己適合與否;到了高年級階段,面對大量的專業知識、與人的接觸,反而不知所措,甚至萌生想要重考的念頭。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適合念醫學系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科系及其所學的「熱忱」。在求學階段,醫學生面對繁重的課業,各種大大小小的區段考試、堆積如山的共筆,可能是比學測、指考還要更沉重的負擔。若對所學沒有熱忱,想必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此外,在與人互動的特質上,如果你擁有溝通能力、同理、關懷、耐心等特質,也許你就是醫學系在找的人。畢竟醫學是因人而生,背誦再多的專業知識,終究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而身為醫生,除了面對病人,還必須與整個醫療團隊互助合作、溝通,因此培養與人的互動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再來是體力,不論是學生時期或受訓階段,甚至是執業之後,面對超長工時,必須要有足夠的體力以負荷。最後,抗壓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未來的執業生涯中,我們會不斷地面臨生死與疾病,因此,必須懂得從中調適,並鍛鍊出柔軟而剛強的心智。
醫學生涯學制面面觀
許多人以為醫學系要念7年,事實上,台灣的醫學系已於2013年全面改為六年制。在大學期間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大一~大二:全人教育。包含了基礎學科如:普通生物、有機化學、通識課程等,也會有部分專業科目課程,如: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等。
(二)大三~大四:基礎醫學。此時會大量接觸基礎醫學的專業科目,如: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在大四結束的暑假會考第一階段的國考。
(三)大五~大六:臨床醫學。此時為見習醫學生(Clerk),會到各醫院見習,學習臨床的專業知識,並於大六結束後考第二階段的國考。
結束6年大學生涯後,接著要依序接受2年的PGY訓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簡稱PGY訓練),接著才會分科進入3~5年不等的住院醫師(R)階段,最後考取專科醫師的執照,成為主治醫師。 整體來說,學習加上受訓,一個一醫學系學生前後必須花大約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名專科醫師喔!
這裡也簡單地為同學畫個小重點,打破對醫學系小迷思:
醫學系由7年制全面改為6年制
沒有實習醫師了!只有見習醫學生、PGY不分科住院醫師、住院醫師
在學生時期&PGY的受訓階段還沒有分科!!
我們的友系—牙醫與中醫
看到上面「分科」的說明,或許有些同學會好奇:「為什麼醫學系畢業後不能當牙醫呢?」事實上,在大學階段,醫學、牙醫、中醫等三個學門是彼此分開的。除了長庚中醫、中國醫的中醫系甲組可以雙主修西醫的學程,並在通過國考、接受上述等專業訓練後成為一名「西醫」,其他學系是不能跨領域搶別人飯碗的!
西醫、中醫的理論、治療方式本來就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因此分家多少能被理解;然而,醫學與牙醫分開又是為什麼呢?以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說明。
從歷史的淵源來說,起初牙醫算是外科醫師的一門分支,然而,當時的外科醫師並未被予以崇高的社會地位,而是被視為「工匠」或「技術人員」,例如:操作拔牙及一些簡單的外科手術就包含於一般的理髮師的工作內容。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於外科醫師的需求大增,在這樣的脈絡下,外科技術逐漸臻於成熟,這才被醫界真正重視。然而,關於牙科的需求量在戰時並不是那麼重要,因此仍遺留於醫界體系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創造了醫學、牙醫兩者的不同體制—舉凡國考、公會,甚至是健保制度,牙醫的體系皆是獨立於醫學之外的。
再來,是所需專業知識的不同。因為牙醫師未來主要是處理牙齒、口腔方面的疾病,因此對於一般醫學系所學的藥理、病理等專業知識的需求就不會那麼精細,相關課程的時數自然也少了許多;相對地,他們必須更加了解口腔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會學一些醫學系不會教的內容,例如「口腔胚胎學」。
事實上,這樣分家的情況不只是出現在職場及大學體系,就連學生組織「醫學生聯合會」(醫學系、中醫系的學生可參加)、「牙醫學生聯合會」(牙醫系學生可參加)也是分開的兩個組織喔~
醫學斜槓人生
唸完了6年醫學系,除了當醫生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呢? 從政、從商、往文學之路邁進的例子雖不在多數,但也有蠻多例子的!例如:作家王溢嘉就是其中一位醫界的「文學逃兵」。除此之外,醫師不只可看病、開刀,也可以參與研究,成為「科學家」。例如:陽明大學醫學系開設的「醫師科學家組」即在大學階段訓練學生做研究、寫論文,未來的執業階段,在臨床的第一線接觸病人,更能看見需求、進行因應當前困難的研究。另外,陽明大學也在今年增設「醫師工程師組」,期待能培育出結合AI科技與醫學專業的人才。
醫學系學長姊的真心話
在醫學系,遇到很多優秀的夥伴、各種超級聰明的同學,才真正讓我意識到原來人的聰明才智是可以沒有極限的(笑)。套句台大醫科朋友的名言:「念醫學系之前,以為自己只會念書;念醫學系後,發現自己連念書都不會。」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懷抱著理想而進入這個科系。但我覺得,「為了什麼而來」的那份初衷,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一些晦澀的時日,但真正更重要的是「來到這裡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有些人發現自己的不適合因而選擇離開、有些人卻在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以及對自己專業的認同。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每個迷惘的你們。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HsinYunLee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HsinYunLee 與 許淳貞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