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坤平 1111學生職涯發展顧問
2022-04-05 17:48:18

【學習歷程】一階沒過,學歷白做?三條思路,看見每份檔案的價值!

【學習歷程】一階沒過,學歷白做?三條思路,看見每份檔案的價值!-108課綱

大學學測結束後,個人申請一階結果也於日前出來,有超過13000人落空,只能再拚分科;而無論在社群或新聞中,都出現了「學習歷程做白工」的論述。同學們會有「做白工」的想法,還情有可原;但若是工作過的成年人還這樣想,實令人費解。

學習歷程的確是在個人申請二階才用到;但不能用於升學的歷程與反思,就是做白工嗎?筆者提出三條思路,幫助每一位預備分科的戰士們,又或正面對學習歷程的同學與家長,能在個申之外,找到學習歷程對自己的長遠助益

 

一、「製作學習歷程」所培養的能力,有別於各種學科課

筆者在二月底剛舉辦完一場教育論壇,而在最後提案競賽時,團隊很驚訝地發現,無論從精準發現需要、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上台簡報與美編呈現...各層面來看,高中組真的「完勝」大專組。最能說服我們的原因是:高中生平常被迫做學習歷程,能力都被鍛鍊起來了!

在「課程學習成果」中,許多都要經過小組討論,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學習單、簡報,甚至是一首歌...等多元方式表達。這真的是社會需要的能力阿!有非常多的產品,都是把現有的知識、技術、材料...透過團隊協做,用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式呈現;你總不能只跟別人說:「我會微積分!」這樣吧?從學生時期就培養這個能力,當然甚好。

過去參與社團常是各司其職,無論是活動宣傳或心得,都是社團中的神手寫好、發上粉專後大家再轉貼;但現在為了放「多元學習表現」,每個人都要自己寫報告、凸顯個人角色與貢獻,不能與別人共用。很多人覺得麻煩,但找工作時就是這樣阿!雇主是要聘用我個人,不是整個小組;難道我在台積電掃過地,也能把為蘋果設計晶片的經驗,「轉發」到我的個人履歷上嗎?在筆者創業或寫書的過程中,深深體驗到「會做也要會賣」,學習歷程除了記錄、也是推銷自己,而這都是學科沒教的

更不用說接下來進入二階,要查好科系需求、並針對其勾選資料、寫自述與綜整報告、提出未來學習計畫...這些能力未來一定都會用到;比起進入職場才發現不會(然後被主管電爆),現在就開始練習,難道不會更好嗎?縱然不完美又如何,開始是成功的第一步嘛!
 

二、學習歷程的「質化」功能:學習心得反思與生涯定向

在三年的高中生涯中,除了分數與排名,是什麼引導你找到方向、不斷前進?

其實學習歷程並非「新課綱首創」,全世界許多高中都有生涯規劃課程,以三年為範疇,逐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理想與各科表現,進一步設定後續修課與升學發展方向,並在畢業時完成一份類似學習歷程的個人檔案,而許多頂尖大學也都在入學時採用此類資料。可見學習歷程的功用,除了升大學時備考,也能幫助學生漸漸認識自己,鎖定生涯方向

有位學生想針對住家附近的「社子島」做研究,我問她想做社子島的什麼?是自然環境、歷史發展、居民權益、未來政策方向...還是國外的類似案例,並引以為鑑、提出在地化的看法與見解?在閱覽資料後,學生發現自己對「促進居民權益」最有興趣,不只參加了在地的公民倡議團體,更將政治系列為未來的升學目標。

在整個活動當中,學生因為找到一個有興趣的主題做切入點,就從沒興趣到有興趣,態度也完全改變!這就是「心得反思」的重要功能:藉著仔細檢視學習狀況,看看自己真正學到什麼、成長了什麼、對什麼領域更有興趣(Learn to be better)?也認識自己的學習方式、尋求突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學習者」(To learn better),甚至找到未來的方向!

許多人因為時間太趕,會不加思考、用掰的或用抄的,這可以理解;但若因為一階沒過、用不到,就說是浪費時間,那也並不真實。

 

三、「走過的每一步路」本身就有意義

我在「用IG思維,做自己的學涯設計師」一書中提到,學習歷程就像「官方版的IG」,只是TA是老師與大學教授!

無論貼文或限動,如果我們想收到回饋,一定要用目標族群聽得懂的語言,也要選對主題。但這些文並不只是為別人而貼!當你打開自己的IG頁面、往下滑,就會看到自己「人生的學習歷程」;就算照片青澀、就算當時灰頭土臉、表現還能更好,但這價值無可取代,是過去每一刻,塑造了今天的你。也因為定時記錄,你還能細數這些時刻,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歷程要分散在六個學期!否則再美好的細節、關鍵的「成長時刻」,記憶也都模糊了,未免可惜。

若我們還停留在過去「等著被評分」的思維,無法自主找到分數之外的價值,就像每一篇發文之前,都在想「會有多少按讚、沒按我就不發」,那學習歷程真的就會「做白工」。但我們應該理解的是,無論帳面上是成功或失敗,沒有白參加的社團、沒有白做的自主學習;所走過的每一步路,本身就有意義、值得被紀錄

【學習歷程】一階沒過,學歷白做?三條思路,看見每份檔案的價值!-108課綱

-

當然,現場還有許多許多的問題待解決,包含筆者認為最嚴重的「引導者不足」;本文中許多觀點、切入點,都需要特別被提出,學生才會意識到、也才知道所做的事原來有價值。但在現行制度下,教師負擔已超重、社會資源也不易進入校園,如何產生足量足質的「引導者」,會是最迫切的問題。

然,任何改變都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有問題」不等於「方向錯」;臺灣社會不缺論斷或否定,而是需要更具體的建議。邀請大家,一起共創更好的教育環境,也歡迎在大學網討論區中留言發問,或許願你想看的主題!有演講邀請,也歡迎在留言區中提出!

-

作者為1111學生職涯發展顧問、WeTeach探索教育平臺創辦人、親子天下【用IG思維,做自己的學涯設計師】作者、Snapask學習歷程講師;多至全臺各校演講、專長為108課綱、學習歷程、科系探索、生涯設計、SDG與設計思考。

歡迎追蹤WeTeach
FB:https://www.facebook.com/weteacheducation
IG:https://www.instagram.com/weteach_edu/

 

相關推薦

  • 讀取中..

回覆數(2)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