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起承轉合」了,國寫時這麼做更能自信的表達觀點|明夷于飛
寫作原本就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只不過表達的工具是文字,而且是選擇以書面作為表達的途徑,這正是與口語表達有所區別之處。
因此,歷來的作文教學都在這上面下功夫,老師總是教導一大堆的文章結構方式,修辭技巧、名言佳句,甚至要求模仿古今範文、經典事例,不斷練習精進,希望考生拿一篇漂亮的文章,就能輕鬆地成為考場的常勝軍。
我不贊成這樣的教法,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臨時抱佛腳的確有效果,尤其對某些厭惡寫作,或平日沒有時間練習寫作的考生而言,無疑是茫茫大海裡的一根浮木,而且往往屢建奇功。
但是,這麼做也必須冒一定的風險,比如和別人背的名言佳句都一樣,卻沒有能力加以詮釋時;運用標準化的段落劃分,沒有新義,往往難以脫穎而出時;不斷套用陳腐的言例、事例,羅列堆砌,沒有深化處理時,內容令人生厭,很難在分數上討到什麼便宜。
或許有考生會說:「我有中等成績就好,沒什麼關係啦!」我不禁納悶,如果還有其他選擇的話,為什麼不讓自己更好呢?
不可否認的,傳統的寫作教學方法,的確在舊的題型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儘管它有太多的後遺症。但是「國寫」一出,傳統的「套招」教學備受考驗,其原因有三:其一,「國寫」的寫作題必須先閱讀一些資料,寫作的內容往往以閱讀的文章為起點,並非以往純就自己的經驗和感想下筆,所謂的「套路」寫法很難奏效。
其二,「國寫」的題目常設定一些條件,要求作者對此提出個人的選擇和理由,因此,有沒有呈現個人創新的觀點是決勝關鍵,文辭美不美、結構漂不漂亮已經不是重點了。
其三,雖然「國寫」兩題有八十分鐘可寫,但每一題都要閱讀篇幅不小的文章,或者是解析圖表、大量資訊,然後在兩個小題中既思考又回答,所以時間並不充裕,怎麼還有空閒去琢磨「套路」呢?
此外,「國寫」又將寫作題分為「知性統整」和「情意感受」兩類,而且文學和非文學性的閱讀文本都有,出題老師希望藉此測得考生全面性的讀寫能力。傳統的寫作「套路」或許有利於「情意感受」和文學性文本發揮,卻顯然對「知性統整」和非文學性文本較不適合,甚至有害,所以我不建議「套路」式的作文方式。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換句話說,當我們建立思辨的習慣,有了創意的觀念後,接下來,就是考慮怎麼自信地把創意觀點表達出來了。
我曾觀察和推算過閱卷平均時間和數量,閱卷老師看一份卷子平均不會超過三分鐘,有些研究認為更短,甚至不到40秒。無論如何,要幾百位老師在幾天內看完十多萬份考卷,並不輕鬆,時間壓力也很大,所以考生寫的文章如果沒有一下子呈現重點,頂多被劃歸到中級分數而已,一下子就被評為劣等也不在少數。
如今的「國寫」,題題都有明確的要求和任務,一旦考生無法迅速的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而是寫一大堆贅詞廢話,或只是製造華麗的修辭煙霧(比如堆砌華而不實的排比句),沒有重點,恐怕就是拿自己的分數開玩笑了。
比如,傳統套路中大家最熟悉的「起承轉合」寫法,就很容易犯了沒有重點的毛病。為什麼呢?「起承轉合」的寫法往往把想表達的重點放在「合」之上,一開始太多的鋪陳,容易讓閱卷老師覺得沒有重點,而且「知性統整」題重在以明白暢達陳述所得,根本不需要「起承轉合」中「轉」的部分,如果非要加上這個部分,反而讓人有節外生枝的感覺。
我建議,為了在短時間內讓閱卷老師掌握我們的觀點,不妨參考岡田昭人在《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一書中建議的「IREP」的表達方法。I是Issue(觀點)、R是Reason(理由)、E是Example(舉例)、P是Point(結論),考生表達的順序便可以是「觀點→理由→舉例→結論」。
大考中心公布的「國寫」範例中,有一考題是要求考生讀過達爾文發現《物種起源》的歷程後,以「創造與發現」為題談談自己獲得的啟發。我試著以「廣泛學習、堅持完美」為觀點,嘗試用「IREP」的方法表達如下:
I (觀點):「廣泛學習、堅持完美」是創造與發現的不二法門。
R(理由):沒有廣泛學習,就不會有創造的可能性,即使有轉變的機會到來,也只能眼睜睜看它逝去。此外,具備廣泛學習,並因而創造出新點子,如果沒有後續的聯想佐證、堅持完美,也不會有偉大的發現。
E(舉例):達爾文有豐富的航海經驗,累積各種「片斷」知識,偶然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後,領悟出物競天擇的理論,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終於完成《物種起源》這本曠世巨著。
其他例子二:……
其他例子三:……
P(結論):因此,「廣泛學習」和「堅持完美」兩者是培養創造力、促成偉大發現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我們可以從達爾文的成就中(還有XXX…),得到證明。
另舉一題是讀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相關敘述後,要求考生分析戚繼光戰無不勝的緣由,並且提出自己的評論。我試著以「思想教育、賞罰分明、刻苦訓練、卓越領導」為觀點,嘗試用「IREP」的方法表達如下:
I (觀點):「思想教育、賞罰分明、刻苦訓練、卓越領導」是戚繼光部隊戰無不勝的主要原因。
R(理由):一個沒有信仰和目標的軍隊,不知為何而戰,怎能克敵制勝?如果軍人不知令行禁止、樂賞避罰,再有思想的兵士也無法殺敵立功,更何況與敵人沙場拚搏,沒有札實的戰鬥技能,只能任人宰割。此外,將帥指揮得當,更是旗開得勝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容置疑。
E(舉例):
例子一:…… (從文章中摘取)
例子二:……(從文章中摘取)
例子三:……(可自行舉他例)
P(結論):因此,我認為「思想教育、賞罰分明、刻苦訓練、卓越領導」,是戚繼光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主要因素,歷來名將之所以能成功成名就,幾乎都是遵守這些原則的。
在接下來一系列的「國寫」建議裡,我還會用「IREP」的表達方法說明歷屆試題的寫法,所以這裡只是拿大考中心最早的「國寫」範例來演練一下而已,大家能了解「IREP」是什麼就行。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明夷于飛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明夷于飛 痞客邦授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