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承宏
2021-12-25 23:29:39

學長姐經驗談:研究生的海無涯(中正社福所)

學長姐經驗談:研究生的海無涯(中正社福所)-有問必答

  前幾天和大四學弟妹討論報告完閒聊之餘,看著已經推甄上研究所的學妹還在焦慮是不是真的要繼續念下去,晚上看臉書的動態回顧,也才真的意識到自己在研究生的海裡打滾了兩年半──只祈禱自己趕快上岸啊!

  我是中正社福所的承宏,大學就讀於台北士林的東吳大學社工系,在2019年九月開始攻讀碩士學位。就這兩年多的學海生活(希望明年年中前能畢業),能提供給目前在讀與不讀研究所之間徘迴的學弟妹的經驗,會分成選擇與實踐兩個部分;同時,由於大部分的研究所文章都集中在理工科的經驗,希望這篇文章能提供想繼續攻讀社會科學,特別是政策與理論研究的人一些可以參考的建議。

一、選擇

  念研究所這件事情其實一直都在我的人生規劃裡,包括我本身對於政策研究就有興趣,我在考取大學時,中正社福系其實是我的第一志願(但當然成績沒到),再來是在大學時的專業訓練中,我也培養出對於研究的熱情(執行過科技部的大專生研究計畫,也有幾篇研討會文章撰寫和發表的經驗),因此我在大四上學期時就決定繼續念研究所。

  大四上學期這個時間點其實很晚了,相較於許多可能大三就決定並開始補習的人──但我在這裡必須說明:念研究所必須是一個慎重的決定,你要明確地判斷你對學術研究有熱情、希望去探索一項研究謎題的答案與發展解決方案。社會科學的訓練並不這麼具有就業性與工具性,碩士學位的訓練可能很難完全反映在畢業後的薪資(像是我若畢業,碩士學位的加給是每月2000元),因此念社會科學的研究所,我認為你必須具有某程度的熱情──這裡不會是避風港,讓你可以逃避出社會的種種決定,反而更是一個修練場──在這裡,是會讓你心甘情願放棄一些東西,進而換取其他的事物。因此,念研究所的前提在於你的熱情與動機。

  在我對政策研究的興趣下,我報名了臺北大學的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乙組(主修公共政策)與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並且都是考試入學的方式。兩間校系的考試入學都是在幾個科目中挑選一科進行筆試,但中正社福所在筆試後還會有一關研究計畫書面試。在社工系的學術訓練背景下,我選擇社會學作為北大公行所的筆試科目,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作為中正社福所的筆試科目。我對於筆試科目的選擇,是建立在熟悉度上面──這當然是某種程度上的優勢,因為社會工作的專業訓練會觸及社會學和相關福利法規,而這些科目也是我相對熟悉與有把握的科目,準備的方式其實就是將以前老師的上課簡報和教科書拿起來整理與內化成為自己的論述(這可能較沒參考性)。

  最後兩間的報考成果:北大公行所乙組備取二(後來其實備上了)、中正社福所正取五。選擇中正社福所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是臺灣社會福利政策研究的主要學術重鎮,大學時使我在政策研究起蒙的老師就是畢業於中正社福所博士班,並且社會福利政策研究就是它的主要發展領域,北大公行所的相關政策研究課程仍較集中於其他類型的公共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研究的課程則是和北大社工所合開,師資也就較無法滿足我未來進行社會福利政策研究的需求。

二、實踐

  對我而言,念研究所最辛苦的,從不是書寫與閱讀,而是自身的心態調整。到了中正社福所,我其實憂鬱了一些日子:你總會在某些時候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或是我們更常在心理學科普文中看到的「冒牌者心理」。在碩一的時候,每天醒來,我都會看著天花板,想著:我來這裡幹嘛?在接觸大量的原文文獻、每一門課程都是要撰寫各式Memo和term paper的多重擠壓下,憂鬱的情緒更是直接炸開,我也展開了心理諮商的旅程──但真正讓我不再這麼容易情緒低潮的原因,是大學老師告訴我:你就是不懂,所以才來繼續念下去。如果預設自己是都具備所有學術能力才來念研究所,那碩士學位並沒有意義──因為你是為了理解某一項重要的研究謎題而來。

  再來,如我前述,社會科學領域的碩士學位與就業之間的關連其實相對薄弱,在念研究所的同時,你也可能看著大學同期畢業的同學開始賺錢、累積年資,更或是開始當上組長、督導,而自己卻依舊口袋空空,還是一名距離學位還有點空間的窮學生,心態的調整就更為重要了。研究所的挑戰可能有時會使你的心靈乾涸、感到無時無刻的匱乏,但若你真心喜愛學術研究、希望探詢出心裡謎題的解答,研究生的海將會給你力量,學海也真正無涯。

相關推薦

  • 讀取中..

回覆數(2)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