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同大學大二的學生‚
最近也快要開學了‚做為一個過來人 ‚
就來分享一些我大一上社會設計這門課的心得‚給學弟妹們知道。
今天要來介紹的是,我們學校大一的全校共同必修課程-社會設計,
就我所知全校學生都是要修這門課的,但並不會全年級一起上,而是拆分成上下學期修課,
有些系所是上學期修社會設計,有些課系是下學期修,
這就是要看學校的分配來做決定,而公民素養則是跟這門課屬於互補關係,
如果上學期系上是修公民素養,下學期就會改修社會設計,
相反的上學期修社會設計,下學期就會改修公民素養,結論就是兩門課遲早都會遇到,
差別只是在什麼時候修課而已。
而這兩門課的共同點就是,上課的老師並不固定,
每個授課導師只會在同一個班上兩堂課,而每個教授所教的主題跟內容也大不相同。
公民素養是依照科系做分班的,同學跟平時的都一樣,紙是AB兩班合併而已,
社會設計則是依照號碼分班的,每個科系裡面,號碼是1結尾的一班,2結尾的一班...依此類推,
所以分完班後,全班就會都是來自各個科系的學生,
大家也能藉此機會來認識一下其他系的人,是一個相對難得的機會。
這堂課的上課時間是星期二的5~6節課 一周2個小時
這門課的資訊欄裡總共有10位教授,但是整個學期總共會遇到的也只有其中五位,
整個學期有5種主題:社會設計案例,未來趨勢,服務設計,社會調查,設計思考
每一個主題都會由兩位教授共同設計,每個主題都會分別各上到兩堂課,
但是只會遇到其中一個教授,兩個教授一人負責一半的班級,所以沒有分配到的話,
基本整學期都不會遇到他,學生也不用特別去記說教授是誰,
每堂課都是在固定的教室上課,是由教授來教室找學生的,簡單講就是一堂教授在跑班的課。
五個主題要講的核心都不太一樣,唯一的關聯是都會提到一些社會上的重大議題,
像是我第一堂課學的是時間管理,還有讓我們思考一些是計的問題,
這些都是一般的課程裡學不到的,而裡面的教授也都會盡量鼓勵我們做發散的思考,
用來激發我們的想像力跟創造力,課程也持續引導我們探討一些社會上的問題,
像我平常都不怎麼注意國際上的事,也是藉由這堂課,知道了蠻多近年來外國發生的大事,
如果每一堂課都認真聽,絕對能夠從中收穫不少。
這堂課的計分方式,大致分成兩個部分,課堂表現和期末發表,
而這堂課沒有期中期末的紙筆考試,取而代之的是期末的報告發表,
這一部分的占比大概有30%,算是占比非常的重,需要很認真的對待這份報告,
千萬不要城為團隊裡面的雷隊友。
其餘的70%就是取決於課堂上的分組活動完成度,還有課堂參與率,基本上每堂課都有去上,
分組活動也積極參加,分數就不會太低,如果上課有積極的參與,少說拿個80不是問題。
(作業的部分其實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分組討論學習單,基本沒有需要帶回家寫的)
第一堂課開始會先把全部的人集中在禮堂,由主要的指導教授或是校長向大家說一些話,
(我們這屆第一堂課還有用義大利麵比誰疊的高的遊戲)
此外社會設計第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分班分組,這個分完的組別是每一堂課都會用的到的,
這個分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社會設計只有分組討論,完全沒有需要單打獨鬥的環節,
而這個分組最後的目的是,要參加期末的簡報比賽。
接下來的10堂課會是上面提到的五種主題科目,每個主題要上兩周的時間,
而在這10堂課上完之後,課表上會安排3堂專題討論課,
這就是我說的期末報告發表的準備時間,在這三周內都不需要在原本的時間到班,
而是會讓每個組別去選指導教授(這裡的教授有20多個可以選,先搶先贏,而這裡面並沒有包含前面提到的十位授課導師,而是另外一批的教授,負責指導專題的),
而是各個組別自己和指導教授約定時間去討論,而在這三周內,一定要將報告做出來,
接下來的兩周就是各班報告發表的時間了,由各班的教授來驗收,
最後會選出一組來代表班上出去演講,演講的時間會是倒數第二周,也就是期末考前一周,
而其餘的組別就不用再到班了,
(也因為這樣,有些組別很不想被選到,因為被選到就代表還要在上一周的課)
如果代表班上出去的組別,有幸從中脫引而出,還能得到不少的獎金作為獎勵!!!
題外話,這堂課聽學長姐說,以前似乎是屬於選修課,
但是後來因為學校可能是覺得所有學生都應該要能有這類的體驗,
所以後來才會變成校定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