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活動
樹德科技大學
樹科大產設週邀名設計師李昕校友談創作創業
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產設週開幕第一天,邀請到活躍於設計界的校友李昕設計師談「跨界時代的自雇經驗-創作是一個夢想,創業是一門生意」,藉由其豐富的業界經歷做為學弟妹創作及創業參考。李昕在校期間即表現優異,其作品屢獲大獎,在藝術界已闖出自己的名號。董事長朱元祥、副校長王昭雄、設計學院院長蘇中和等對李昕的演講主題相當有興趣,皆全程參與聆聽。李昕目前是灼尚設計工作室及ZXin藝術家品牌負責人,曾任職香港商白銀藝術有限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及開發一職;個人專業領域涵蓋金屬雕塑、裝置藝術、金屬工藝、珠寶設計、文創產品、平面設計、藝文策劃、形象美學等。董事長朱元祥舉例特斯拉創始人馬斯特,其成立SpaceX公司,發射星艦(Starship)原型機升空,但降落時未能減速,重摔著陸後爆炸墜毀,直到第4次方成功,並發現火箭回收新點子,引爆太空大商機,正是創意、創業、挫折過程中所帶來的產業。朱元祥期勉學生好好地聽聽李昕學姐的分享,她從復興美工、樹德科大產設系、及至台藝大的求學過程,就是一種知識訓練,加上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每個階段的學習或步驟,都是一種激勵,也是大家的借鏡。李昕比喻創業是生意、創作是工作,計算機拿起來計算,會發現一個人每天每月每年到退休所需花費是相當可觀的,因此在創業時不得不好好考慮及精算,否則光擁有一副好牌,也不見得能打出好的結局。李昕談到自己畢業後,不斷地參加比賽,藉由比賽受到肯定,也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後來進入職場及辦理個展中,雖然也賺到金錢,但過程發現自己都是屬於被動的挑選,非自己所愛、非自己夢想中的作為,最後在不同領域中找出創作興趣,也因為目標明確,找出自己的工藝之路,實現夢想創作之路,創作出一門生意產業。李昕叮嚀學弟妹,把握校園學習機會,擷取知識養份是最重要的能量累積。李昕獲獎事蹟及資歷包括2009「國際南洋珠首飾設計比賽」優異、2011「全國蘭花服飾設計競賽」第一名、2013「德國Red Dot設計競賽」紅點獎、2015 「法國巴黎世界藝術博覽展賽珠寶設計類」銀獎、2016帕帕拉夏藝文中心「李昕個展。蝕年」、2017「星巴克臺中市旗艦大英門市-跨界創作計畫」、2018晶華酒店麗晶精品典藏「自由的視覺幻象」大型金屬雕塑、2019 陽明海運藝術中心常設展創作邀請–「飛天載體」金屬雕件、2020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屋西5館展出「大亞線型藝術展」-大亞集團邀請創作、2021「義大利A 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銅獎、2021德國紅點設計競賽Red Dot Award-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Best of The Best 」最佳設計獎、2021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工藝型火炬火燈及聖火臺製作等。該校產設週活動預計持續到11月22日,系主任陳文亮提醒學生在3天2夜的瘋狂嘉年華會的花車創作時,都是以紙本及切割製作,務必要注意安全,產設週期間系上推派有維安老師,做為同學緊急狀況聯絡之用。產設週的花車創作完成後,同學會在校園巡禮穿梭展覽;系上亦精心設計打卡點,提供師生拍照,相當有趣。 新聞來源及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
李立亨蒞樹科大分享《青年創藝家養成計劃》
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簡稱表藝系)主任俞秀青邀請到上海未來文創旅聯盟秘書長暨蘇州青年創藝家平台藝術總監李立亨蒞校談《青年創藝家養成計劃》。李立亨以創藝的四個元素,即「一心:要有結果、二元:有目的的與沒有目的、三本:本人、本事跟本錢、及四創:創意、創新、創造與創作」勉勵學生,若想要做到完整又成功的創作者,需要從這四點檢討自己。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藝術研究所、台北《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專欄作家,文章持續發表於《北京日報》副刊和《澳門線上文創講堂》的李立亨,長住上海12年至今,曾任三屆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上海世博會城市廣場藝術節總導演。李立亨撰寫出版的《我的看舞隨身書》與《我的看戲隨身書》二本暢銷書,是表藝系學生每年必讀的舞蹈、戲劇教科書。同學本次能近距離與作者互動交流,都相當興奮,也更加專注聆聽大師教誨指導。李立亨也不斷地提醒學生,未來要成為創藝家的技巧與要素,期待學生未來都能夠突圍而出,成為術有專攻的創藝家;同時也要體認青年學生創藝家須俱備學習者、創作者、及追求者三種身份,因為每個人不一定只有一個身份,有可能是同時有幾個身份,年青人也需要向各種身份的人學習。李立亨分享個人重要原則,就是「開始去創作,而且要完成」,一旦決定要做,就要持之以恆、不能放棄,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保持這個原則;創作有三個步驟,先要發現創作的價值,然後以這個創造價值開始創作,最後把這個價值傳播給大眾,在創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創作的方式。其說「走快一個人,走遠一群人」名言,創作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但在過程需要向身邊不同的人學習及合作,有時候群體創作的結果也會更好。他再三強調,「你閱讀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學生黃億文說自己非常喜歡李老師的「永遠不要停止成長」這句話,以及該怎麼在團隊裡做一個能「創富」的人,也是一件須要回去好好省思的事,沒辦法創富的人很容易就被取代。黃億文亦認同為創作是需要多聆聽不同人的想法,才能慢慢衍生出更多可能性,能有幸參與這場演講,讓對於剛接觸創作似懂非懂的她,獲益匪淺。 學生黃亞琪說李老師提到的「生物多樣性」,簡單說就是「不進步,就等著被取代」,也是她常常自我提醒的一句話。黃亞琪也分享「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也是自己一直在學習的課題,例如三不五時反問自己:「為什麼會喜歡某首歌?是哪個旋律或是和弦吸引自己呢?」、「我刷牙是用左手還是右手刷牙呢?如果是左手但自己卻是右撇子,為什麼?」等等,在自我詢問過程,慢慢地認識自己,並發現一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也許看似不重要,但有時候可能答案的關鍵點。 新聞來源級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latestnews_single.php?id=92678
樹科大跨領域講座邀地質旅遊專家蒞校
樹德科大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簡稱藝管系)跨領域專題講座日前邀請專長於地理學、地質旅遊、及綠色旅遊等領域的陶翼煌教授蒞校談「從旅遊的角度看藝術管理者的職責和角色」。任教於東南科大的陶翼煌,其從地方創生切入主題,指出地方創生緣自於地區「總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區」、「人口減少縣市大於增加縣市」,故地方創生在於建構培育人才與地方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尤其聚焦在人口與產業問題的解決方式,透過創造地方城鎮的共用價值、社區能力、及跨領域合作,並打下韌性城鎮與活力社區的基礎。陶翼煌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觀光發展協會、社區發展協會、原民會、農委會等推出的地方小旅行大約7千家,即使看似規模較小的輕旅行,執行過程稍有不慎亦常會牽涉到各種爭議問題。陶翼煌反問同學:「舉辦一個地方性文化活動,如果只懂藝術,是否能夠順利執行呢?」陶翼煌舉出參與華梵大學及區公所合作時,嘗試將爵士樂帶入老社區的案例與師生分享。他說,協助小鎮或鄉村創造觀光價值的核心,必須要「能夠在鄉間發生點什麼」,才能成為開創、活絡地方的重要因素,也因此在設計規劃活動時,團隊不斷地透過討論及設計曲風,避免呈現出來的效果與地方特色脫節或顯得突兀。陶翼煌再次提問,「為什麼大家總是喜歡到日本旅遊?」與「台灣的觀光怎麼如此令人印象不深刻?」陶翼煌分析原因在於日本文化已融入日本居民的生活中,間接提升民眾對於當地觀光的印象。陶翼煌將主導地方文化成長的核心比喻為「地方文化DNA」,故一定要先找出這個地方專屬的DNA,再利用DNA創造出地方文化特色,故發展觀光前,應該先挖掘出地方文化的核心意義,再回頭檢視我們所擁有的DNA是什麼?「身為一位管理人的角色,常會被自己的專業侷限,看到的世界、或談論的事物,不小心眼界就陷入狹隘的框架,唯有學會從舒適圈踏出去,並學習與各種領域的人達成溝通,才能兼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陶翼煌如此提醒。系主任丁亦真當天亦偕同黃靜惠、石秋鎮、徐郡庭、周姿利、陳姵翰、及林育世等教師前往聆聽。丁亦真諄諄告誡同學,從不同學科訓練出來的人,思維也會有所差異,大家可以思考該如何從學習藝術管理的角度,與各領域專業人士互動,學會聽懂與自己不同領域的人所闡述出來的理論。 新聞來源及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
樹科大德新盃國樂賽成績出爐
樹德科大通識教育學院藝文中心攜手德新獨奏家室內樂團、德新巧特絲竹樂團、及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聯合辦理的「2021橫山藝術節~德新盃國樂比賽」成績出爐,高中組優等獎葉子菱、王尹汝、鄭毓錡、高亦忻、黃靖茵、鄭家榆、陳宥潔、劉子渝、及方均丞九人;國中組優等獎有陳玉婷與林芷安二人。評審委員邀請到樹德家商主任陳明原、台灣國樂團陳思伃、當代藝林樂集團長吳奇峯與吳如晴等人擔任。本項賽事演奏樂器包括揚琴、柳葉琴、琵琶、阮咸、二胡、古箏、中胡等各類絲竹樂器,無論是何種樂器,每位演奏者都有不同的心情詮釋,即使在後台空曠處聽到參賽者的練習曲,也一樣令人陶醉。頒獎過程評審委員提供許多建言,評委陳思伃說出幾個專業點,例如「應多參與各種比賽,對選手的訓練與比賽經驗會更好一點」,也不吝惜誇讚「參賽者在選曲方面都做了很好的準備」。陳思伃亦強調,練習時要能更精準掌握時間,並注意比賽鈴聲,也盡量避免錯音出現。評委吳奇峰針對胡琴參賽者表示看法,「胡琴聲音厚實度不足,精準度需要更足够一些,演奏須要增加豐富的音色變化」等。評委吳如晴說,「演奏者不僅需要磨練舞台的熟練度,樂曲演奏的基本功很重要,才不會因為緊張而失常」。評委陳明原以「有些選手超越應該展現的專業度」,給予參賽者高度評價。當天藝管系石秋鎮、黃靜惠、及陳姵翰三位專任老師亦帶領系上學生實際協作流程管控,讓學生藉機體驗學理與實務同步運行。畢業於法國凡爾市國立音樂學院主修打擊樂最高級班與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的專任教師陳姵翰亦針對伴奏部份提醒參賽者,「伴奏是相輔相成的,若在伴奏上做些微調整,便會使整個表演水準更向上提升」。藝管系兼藝文中心主任丁亦真表示,舉辦德新盃國樂比賽,不僅是為了推廣音樂教育,也希望藉由賽事規劃執行,讓喜歡音樂、愛好藝文的學生,體驗賽事流程,並增加比賽經驗,一起推動國樂人才的培養。 新聞來源及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latestnews_single.php?id=92461
樹科大樂團管理邀業師NSO經理王承禹蒞校分享
樹德科大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簡稱:藝管系)之「樂團管理」課程,特別邀請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NSO、別名:台灣愛樂)行政團隊公關推廣經理王承禹擔任業師分享《樂團品牌經營與管理~每個國家都要有值得驕傲的聲音》,談台灣的交響樂團如何從1986年成立至今,並立足國際、深耕在地,以及如何開啟樂團品牌經營與管理的種種面向。品牌管理由裡到外,品牌經營由近而遠,NSO如何持續走入人群,又是如何讓大眾自願再次走回NSO呢?王承禹從節目企劃、活動樂季、視覺設計、網路科技等面向,一步步帶著學生找尋看見創意結合產業的可能性。王承禹指出,交響樂團的展演不僅是國內大眾的藝文休閒活動之一,也是各國評判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故「走向高規模的樂團,行政編制必須完善」是必要條件,NSO努力地將團隊推向頂尖交響樂團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除具備專業藝術涵養之外,行政團隊的發展也同等重要;NSO是台灣相對年輕的交響樂團品牌,隨著藝術管理的規劃及經營,逐步跨進國際舞台。王承禹進一步指出,由觀眾視角的對外行銷技術,NSO也積極展現如何做到內部藝術性培養與對外的品牌經營,例如在2021年全世界疫情緊張之際,NSO與小提琴家—陳鋭(Ray Chen)仍然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系列作品,此次合作不僅彰顯出行政團隊的縝密規劃能力,同時也讓國內樂手有機會與國際小題琴家執行大師工作坊的進修;在系列活動中,陳鋭與NSO團員帶領學生前往偏鄉,將音樂傳遞給未曾謀面的孩子,孩童真實、純真的回饋,帶給藝術家們無比強大的力量感觸。「只要提供環境,音樂不需要言語,仍然可以有所交流」王承禹如是說。王承禹對於台灣不同於音樂類型的表演藝術劇團,例如紙風車劇團,深耕台灣孩童的藝術教育活動中,王承禹深刻體會藝術帶給人們的力量,有一種被時間保留在記憶裡的感動與震撼。王承禹受紙風車劇團的起心動念默化,自覺有一種信念,即是每場演出都要有將藝術長留於人們心中的使命感;文化是創意的累積、美學是一種力量,在疫情持續摧殘全世界的2021年,藝文產業在世界各地仍然持續鼓舞、陪伴人們的生活。藝管系主任丁亦真談到創設藝管系的初心,由於自己曾在NSO擔任譜務,意識到團隊間不同的專長領域,是否達到充足的雙向溝通,是一項很重要的專業,臺灣應該要有專業訓練及藝術管理的相關科系,可以讓複雜的團隊問題,透過藝術管理的整合迎刃而解,因此產生一股重要的力量和使命感,力促藝管系的誕生。丁亦真勉勵學生,看見國際團隊的經營之後,同學應回到自身的專業角度檢視,自己可以如何發揮行政團隊的功力,讓四年的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所學驗證在實務上;特別是在音樂平權面向,臺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諸多的議題中,如何消弭因身分、年齡、性別、地域、族群、及身心障礙等原因產生之落差,所有人都應有均等機會接觸文化藝術,這將會是「藝術管理」學門應該要肩負的責任之一。 新聞來源級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latestnews_single.php?id=92523
樹科大從文創禮品展現對地方的關懷
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簡稱:產設系)專任教師林群超在大三的進階工業設計專業課程中採問題導向規劃,以關懷地方發展在地文創禮品作為設計主軸,發表21組以在地人、文、地、景、產,萃取相關獨特元素,發展具有人文底蘊及精緻美感的優質生活產品。指導老師林群超表示,成為真正設計師前,必須先從對家鄉的理解、觀察及資料收集,建立自身的人文涵養與同理思維,進而對在地關懷並融入所學專業,才是真正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行動。學生選定的主題,有對家鄉的觀察、有對旅遊時留下的回憶、有的衷情於古蹟景點等,各種福至心靈的發想,加上專業淬練出的創意及技藝,21組作品焉然而生。林硯彤與葉千慈二人以小琉球特產的麻花捲及海龜為構思元素,分別提出《小琉球麻花捲》髮夾與《映象小琉球》龜龜雜物小盤,呼籲遊客不要隨意丟棄垃圾,保護海洋動物。以高雄各區名勝景點或傳奇故事作為創作來源者,包括陳奕卉對高雄市海洋流行音樂中心情有獨鍾設計出《蜂格》海音館意象手機架、黃郁珊的蓮潭龍虎塔地標創作出《DarGer》小物盤、莊庭安把崗山之眼及岡山螺絲產業化身為《琴瑟和鳴》首飾架、王翊庭以左營舊城作為發想的《久石城》筆筒亦可植栽、蔡琪德的《小店仔》取材橋頭車站及火車輪子意象設計創意名片盒、陳智瀚以都會公園代表楠梓地標設計出《金雞日晷造形筆插》、陳湘綺的《Reiji》發想來自鳥松澄清湖九曲橋呈現的鋁麻花壁飾、及許惠寓的《半屏山傳說跳棋組》等,讓人目不暇給。取材台南相關景物意象者,包括李丞哲的《德陽艦面紙盒》融入億載金城造型、黃汶沁《嘿皮調味瓶》有黑面琵鷺與鹽的元素、張恩慈的《掛念》以台南文學館巴洛克建築牛眼窗設計鑰匙扣表達對家的掛念、余惠偵的《獅化》名片座結合安平重要的劍獅與廟宇等傳統文化等,欣賞之餘亦如閱覽一本古蹟導覽書籍。黎珊珊取擎天崗諧音設計的《晴天。崗》名片座、姜欣言以桃園平鎮八角塘延伸創作的《八角盤》收納盤及手機座、林易瑄取自古蹟宮原眼科的《燭花》窗花燭台、李秉承憶難忘的《台中公園》置物盤、吳偲羽的《古厝》淡海紅毛城堡筆筒、陳郁宸的《食嘉義》餐具組讓人快速與阿里山聯想、黃旭弘的《油桐花茶壺》、及劉慧婷以飛魚與拼板舟表達蘭嶼特色的《飛魚夢嶼》金工飾品等,讓人驚艷。相關作品將擇優擺置於產設系藝文櫥窗展出,歡迎校內外師生或地方文創觀懷者可前往欣賞與指導。樹德科大產設系洽詢電話:07-6158000轉3802。 新聞來源級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index.php?lang=zh_TW
賀! 樹科大桃園市時尚客服賽奪冠亞軍及佳作獎
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之第三屆「2021時尚客家服飾設計競賽決賽(簡稱:時尚客服賽)」成績出爐,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簡稱:流設系)在109件初賽作品中獲晉級決賽,並在新銳組表現亮眼,大三學生柯王加樂以《敘・茶》作品榮獲冠軍、郭佳容的《食茶饕客》作品獲亞軍、及阮惠暄的《一畝茶間來香》作品獲佳作,獎金分別為3萬元、2萬元、5千元不等。該系在今年8月間於高雄市政府主辦的「2021年客家婚禮~客家藍衫禮服設計競賽」以《蝶》與《染宴》獲女裝組決賽優勝佳績,師生優異表現有目共睹。冠軍獎柯王加樂的《敘・茶》靈感取自早期客家人生活中,設置於路邊的茶亭,提供過路人喝茶、歇息,在「以茶敬客、以茶會友;以茶為禮、以茶敘情」中所展現的客家文化,及情感交流的增進。柯王加樂勾勒出客家茶人的執著、汗流浹背的身影,及結合丘陵茶園美景做為構圖,以數位印花噴濺效果呈現現代感及獨樹一幟的風格。上半身以輕便的特殊剪裁增添簡約設計感,下半身多層次的設計,呼應丘陵茶園蘊涵的特殊景色,將對山林、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及傳統文化記憶與時尚擦撞出不同的訊息傳遞,把茶的文化呼應在服裝上,帶出時尚與元素層次感,堪稱一絶!亞軍獎郭佳容《食茶饕客》以靠山吃山的環境制約及對生態依賴,豐富了茶葉文化,以及客家族群在此文化中所發展出刻苦耐勞、勤儉自持、愛物惜物、敬天愛地、自然共生的特質作為元素。「客使茶酵、以茶敘情」是客家族群重要的生活脈絡之一。將食茶識茶、悉茶繫客的待客之道等客家傳統記憶文化再現,創造出從傳統記憶到當代創意時尚。郭佳容將茶葉和油桐花結合在印花設計上,希望把茶文化和油桐花的單純意象融合,表達客家人純粹的本性、及以茶敘情,以茶會友的生活方式。佳作的阮惠暄《一畝茶間來香》,以客家傳統茶道和茶園為創作發想,表達以茶好客及茗茶之間的濃厚情懷。品茶時,腦中浮現一畝茶田,有味、有情、有感念,是最純粹的心情也是最真誠的情感。印花設計運用茶綠色堆疊布面成大面積,袖子設計以透紗抓皺褶紋,外套以假三件的下襬層次搭配設計;夏天脫去外套,可單穿背心,有涼爽及俐落效果;單褲管運用類拼布結構呈現茶田的環狀,是一款仙氣飄飄的茶園男裝設計款。流設系指導老師鄭秋月與張瑛玲二人指出,參賽學生在發想過程很用心地與師長們討論,從中找尋最親近的客家元素,並深入探索客家文化與傳統間的演變,理解出茶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再以採茶農的身影、茶葉、及茶丘的美麗樣貌,融合現代時尚的設計,展現出既符合主題又各具風格的設計,學習態度可圈可點。系主任陳鴻仁表示,學生參與校外賽事,不僅在過程中彼此相互學習,亦可知己知彼,從中瞭解彼此優缺點,及同年齡層中設計師們關注的文化元素、創意、及發展性為何?對於經驗豐富的專業組設計師,也可以邊學邊觀摩其製作技巧與發想構思,作為未來往前設計之路的參考及動力。本屆時尚客服賽以「客庒茶文化」為主題,分為「新銳組」與「專業組」,希望藉由服飾設計重現客庄百年的歷史文化與新潮時尚服飾結合,設計元素以茶葉(茶米)、丘陸、茶園、藍染、客家茶道、潮流、及時尚作為核心。初賽以圖稿評審,各組選出10組進入決賽,並以1:1樣衣在決賽日由模特兒穿著走秀評審。決賽評審標準分為靜態評分占40%,含創新性、成品完整度、成品與原創意差異度;動態評分占40%,含設計整體性與符合客家文化;以及市場性與實用性占20%,必須未來一年內量產的可行性。 新聞來源級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
樹科大波蘭發明展奪3金 產設系師生讓平凡變不平凡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告認定的「波蘭國際發明展」,樹德科大一舉榮獲3面金牌。三組獲獎作品皆為生活產品設計系(簡稱:產設系)陳文亮與林群超二位指導老師及學生共同創作,其中系主任陳文亮師生團隊獲2面金牌、林群超師生團隊獲1面金牌。《手機暫時置放構造及系統》是指導老師林群超、及鄭鼎與游涵聿二位校友的畢製專題創作。校友鄭鼎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畢業後被延攬至達達國際企業(股)公司台南開發部擔任設計師,達達即知名品牌LA NEW母公司;游涵聿目前就讀台北科大創新設計研究所。是項創新整合會議麥克風,並為手機提供無線充電功能,可避免人員於會議中使用手機;作品設計之充電區可容納4.7至6.5英寸的手機,採用15°斜面,增加觀看手機的難度,以防止與會者在訊息提示時產生拿手機的衝動。當與會者就座時,將啟動閃光,提醒與會者將手機置於充電區;會議間,若與會者拿起手機,將會發出強烈閃光,引起同儕注意,喝止使用手機。另為了避免忘記攜回手機,當使用者離座時,閃光將再啟動,提醒使用者將手機帶走。林群超表示,該手機系統作品優質創新、市場性高,學校業已進行專案補助將其轉化為智慧財產,並獲取專利;得獎殊榮肯定學生的能力,豐富其經歷及成就,獲此國際榮耀,亦為校爭光。系主任陳文亮師生團隊以《智慧型藥品管理裝置》與《模組化積木式燈泡裝置》二組作品獲2面金牌,二組作品並已獲專利許可。《智慧型藥品管理裝置》由指導老師陳文亮,以及校友洪意筑、韓于芹、鄭惠營三人共同創作研發。作品主要針對慢性病患家中藥品用量增加,不小心就過效期、或因存放環境不當,致藥品產生物理或化學變化,不慎服用可能加速病情的惡化。故發明出條碼掃描及監控功能的智慧型藥品管理裝置,使用者可藉由藥品條碼掃描,經顯示幕獲知藥品保存日期與藥品種類的查詢,同時控制單元可發出提示聲,以提醒民眾保存期限;儲放單元可依照使用者需求,分門別類放置各種藥品以有效管理收納;同時裝置控制單元可與行動裝置連線使用,使用者藉由藥品條碼或QR碼掃描動作,即可確認家中是否有相同藥物,避免重複購買藥品。《模組化積木式燈泡裝置》指導老師陳文亮,以及姚頴良、大四生莊欣諭與蔡侑霖三人,以LED的低耗電、小體積、壽命長、及溫度低等多項優點,運用在作品上。傳統白熾燈泡因耗電量大與溫度高,幾乎已經被LED取代成為新的照明主流,更是產業界極力開發的新照明光源。但LED燈具的設計是封閉狀,被密封在光罩中,因此當LED損壞時即被丟棄,致成其他可用材料浪費及成本提升。雖說市場上亦推出可調整亮度色溫的LED燈具,但缺點是調度光度的電路複雜須額外配置控制線路等,且必須在燈具開關上設置調光電路,於牆壁內進行控制線路的配置,增加配線困難度與安全疑慮。因此,《模組化積木式燈泡裝置》結合積木原理,將LED燈泡採模組化積木設計,其中一組燈泡損壞,使用者可輕易地將損壞部份拔除更換,增加維修的方便性。使用者若需調節燈光亮度時,可將瓦數較大的模組化積木燈泡更換,符合適合的亮度,可減少物料資源浪費及荷包支出,同時可讓商品達到節能減碳之綠色環保概念,有效達成永續循環並延續產品使用壽命,符合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的設計理念,讓生活環境與地球生態更加美好。系主任陳文亮進一步表示,當年洪意筑就讀家齊女中服裝科,因對工業及產品設計情有獨衷,與遠從北部南下的韓于芹及鄭惠營皆以產設系為第一志願;而資深校友姚頴良目前已是獨當一面的SOHO族,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提攜學弟妹,經驗代代傳承下去,把設計師的職人精神與學識涵養,讓平凡變成不平凡,相當難能可貴。 新聞來源級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
樹科大善盡USR 與TEMI攜手辦選手培訓賽 深化城鄉資訊能力
樹德科大資訊學院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在第二期教育部補助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資源挹注下,由資訊學院電腦與通訊系(簡稱:電通系)攜手台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Taiwan Embedded Microcontroller Development Institute,簡稱:TEMI)於日前辦理「TEMI全能機器人技藝技能高中職選手培訓暨會外賽」,為即將於12月底在桃園登場的「TIRT -2021國際新創機器人節」先行暖身。電通系主任高國陞表示,本次培訓課程及賽事分為「AITEMI機器人競技賽」、「機器人踢足球競賽」、及「機器人划龍舟競速賽」三個競賽項目,為了提供南台灣高中職學生最直接的學習資源,樹德科大提供最舒適、安全的場地,讓莘莘學子可以放心地學習及參賽。高國陞進一步表示,因應108科技領域資訊科技新課綱實施,促進科技素養發展及多元實習,研習課程採取分組實作,結合多元開放控制系統,提升學員的機電整合及程式設計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從基礎到高階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藉由校內資訊學院堅強師資陣容,讓城鄉學生的資訊能力可以進一步深化培育與應用推廣,真正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其對系上鄭國華與程達隆二位老師傾全力動員學生共襄盛舉表達高度肯定。TEMI理事長陳宏昇指出,提升學生機器人相關之科學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MAKER創客培養,具體實踐AI人工智慧知能及技術,並強化競技能力,讓學生累積在年底參加TIRT總決賽的競賽能力,也感謝電通系學生在培訓期間展現平日所學之資通訊技術與終端裝置結合的能力,協助課程教學。本次協辦單位包括Microchip台灣分公司、財團法人桃園市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簡稱:祥儀基金會)、中華民國長青童軍發展協會、TKB南部甄戰學習顧問中心、大林電子企業行、南臺科大、正修科大、高苑科大等機構團體的合作無間得以劃下圓滿句點,期待12月TIRT再相見。值得一提的是祥儀基金會母公司祥儀(股)公司不遺餘力致力機器人教育深耕及產業鏈結,且積極推動臺灣發展成為國際賽事舞台,為了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再創經濟發展動能,更是布局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和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為主軸,緊密與國際連結、連結未來、及在地連結,辦理系列活動推廣,希望臺灣能成為亞太青年創新與創業發展基地,以搶進下一世代的工業4.0、智慧城市、及無人工廠等產業,足為企業表率。 新聞來源及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
樹科大產設期中發表 元宇宙概念秀VR創意設計
COVID-19疫情改變全球消費者行為,所有世代消費習慣在疫情未解封前或緩降後都逐步轉向線上影音節目、瀏覽網路、或虛擬遊戲等室內娛樂。因此,也讓「元宇宙」議題發燒發燙,身為設計人更應跟上科技發展浪潮,故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簡稱:產設系)專任教師林群超在二年級工業設計專業課程中,將元宇宙概念導入題綱,由學生以PU設計出23件最瞎趴的VR眼鏡模型,把單純功能運用導向的VR,轉變為個性及多元化的設計表達。在臉書(Facebook)宣布將母公司名稱改為Meta後,把元宇宙概念推向高峰,預期透過區塊鏈、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技術所打造的虛擬世界將大鳴大放,而家庭娛樂、社群媒體、遊戲,更將成為元宇宙最多的應用場景。指導老師林群超表示,元宇宙概念預告了VR穿戴裝置必將有革命性的發展,在課程中以外觀概念設計呈現意象鏈結元宇宙,目的在啟發學生提出前瞻性個人化的感質設計,讓使用者不論是在虛擬的數位空間裡、或在實體的角色扮演中,皆能掌握自主意志,選擇適切的個人穿戴,在虛實間呈現獨一無二的存在。林群超進一步表示,學生作品分別以仿生、自然、生活器物等為意象,作為引動的因子,設計出精彩獨特的視觸覺產品及情境營造。馬來西亞僑生司徒佳凱以八眼跳蛛之特徵為構思,暗喻透過作品可以有多元的視野;戴渝芳同學將植物融入創思中,闡述自然與生活共融的意涵;蔡雅印同學摘取狐狸形態為創作靈感,指出虛擬世界中,可以是可愛的互動,也可能是狡變的未知;邱霖採用賽博龐克作為表現主軸,投射出數位科幻中的勇武形象;企業管理系跨域選課的張語舫與吳欣蔚二位同學,分別以好吃麵包與蓬鬆小羊創作出饒富趣味的作品。該次期中課程作品發表成果,亦將擇優擺置產設系藝文櫥窗展出,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新聞來源及學校網址: https:www.s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