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波研究華語詞性分類

講英文的人可以說”three books”,講中文的人卻一定要說「三本書」而不能說「三書」。「本」這個分類詞在語言處理的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理論語言學家嘗試探究分類詞的性質,在作了跨語言的分析之後得出了兩個幾乎完全相反的結論:一派認為分類詞只有語法功能而無語意的貢獻(我們稱之為「語法派」);另一派則認為分類詞有著重要的語意成分(我們稱之為「語意派」)。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之下,很難斷定誰是誰非。臺灣師範大學的英語系詹曉蕙副教授的研究團隊就是透過腦波型態,探討語言使用者在理解分類詞時的認知歷程。
我一開始覺得這個研究項目真的不是普通無聊,真的,為什麼要去研究量詞
但想想這就是教授是專家而我只是大學僧的差異了┌( ಠ_ಠ)┘
資料出處:
https://rh.acad.ntnu.edu.tw/tw/article/content/107
回覆數(9)
王大彧381回覆2021/11/3 下午 04:48:01
王大彧381回覆2021/11/3 下午 03:35:28
教授的研究真的很有趣,我現在很想去找她的論文,假如有的話
這是一個我從未想過的研究華語的角度,這還是個英文系的老師的研究
小筆記666回覆2021/11/3 下午 03:54:02
王大彧381回覆2021/11/3 下午 04:48:39
是真的學問,因為是慣用的語系,所以從未想過這個是可以研究的
幸運草481回覆2021/11/3 下午 04:25:01
這就像用中文翻譯英文一樣,用中文語法來寫英文,語文的文化實在是廣大精深~~
王大彧381回覆2021/11/3 下午 04:52:32
到不是這個
這個研究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在其他歐美語系裡面並沒有這樣的分類詞
夏予天231回覆2021/11/5 上午 10:52:10
為什麼英文教授要去研究華語語文🤣🤣🤣🤣🤣
怎麼只有我在意這個嗎🤣🤣🤣🤣🤣
來到哥林多451回覆2021/11/10 下午 02: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