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主

升官發財
2021-06-16 14:49:14

這些年,實習的日子(上)|BI與資料分析學習手札

這些年,實習的日子(上)|BI與資料分析學習手札

這些年,實習的日子(上)|BI與資料分析學習手札-企業實習

學生期間應該做些什麼?這肯定是許多年輕學子會面臨的十字路口,大一、大二揮霍青春,把握人生;大三出國交換、實習或準備研究所考試,甚至可能在大四時才開始思考人生,面臨求職前哨站、實習初體驗。

上述場景是否感覺似曾相似呢?我想多數人都是如此度過學生時光的吧。

自從一年前開始注意到Blink這個平台,開啟了我的實習之路,雖然受限外文能力、學歷之類的影響,加上我個人也非常的平庸,因此並沒有特別厲害的外商實習或面試的經驗,但因為這個平台讓我這一年來認識了許多企業,也面試了些許公司,得之於人者太多,潛水也潛了許久,便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實習的看法。

以下分為四點做分享:1.學習型實習。2.工作型實習。3.團體面試。4.個人面試。

根據《實習教育法》規定,以「是否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區分「一般型」與「工作型」實習生。「一般型」指的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沒有從事學習訓練課程以外的勞務提供或工作事實,不用受勞動法律規範;但若有除從事學習訓練外的勞務提供或工作,則是「工作型」,應受勞動法律規範。

簡而言之,最好的區別點在於
企業是否花心力培訓學生,而學生在實習期間僅有參與訓練課程無實際參與公司業務?
學生是否對企業產值有所貢獻?
企業是否至少有支付學生法定最低薪資?

1.學習(一般)型實習
前者所提出的三個問題,若答案是,是、否、否,那基本上這可以說是純粹學習的實習,這多數發生於兩種情境,學會/協會所舉辦,大型公司所舉辦。

學會及協會的差異是,前者基本上是做公益,免費讓學生學習,透過與企業合作,搭起產學間的橋樑;後者學生需支付費用才能參與實習,而協會方提供國外實習管道或是國內知名業界人士的講授課程。

大型公司所舉辦的通常會是混和型,雖然可能有些錢,但絕對是低於基本薪資,可以稱為獎學金或車馬費,實習內容企業等錄取後,企業內部會提供一份課表,一部分時間是由公司高層主管帶領同學上一些產業相關,比較接地氣的實務課程,另一部分可能是會安排學生下單位實際體驗職場環境或是內部提案競賽等。

這類實習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華麗的背景與實務經驗。
熱忱、積極是最重要的條件,是白紙新鮮人在實習上的首選。
雖然薪資少或是沒有薪資,但如何藉這個機會,挖掘資源、建立人脈、增添履歷,便會是最大的收穫。此種實習短至一天長至兩個月,結訓後通常有結案競賽,以及實習證明。

個人建議參加至多2-3次即可,此種實習雖能豐富履歷,以至於不會太空白,但其實習內容僅能做一些質化描述。
因此建議有了此種實習經驗後,可以嘗試丟一些能為公司增加產值的工作型實習,以利未來在履歷撰寫的部分可以有量化的項目。

舉一些相關的例子:

科技/創業相關,資策會MIC決策未來產業分析研習營、SYSTEX SEI Program、Flytech寒/暑培訓營、小玉山

金融業相關,台大社團Collaborator產經共學社或是TMBA,甚至搜尋「大陸 銀行 實習」應該也能看到許多合適的。

2.工作型實習
這一點就無需多說明啦~就是很簡單的勞雇雙方,通常會要求是即戰力,這邊也大致可以分兩種,新創實習以及大型企業為尋找準畢業生而提早出發的獵才行動。

新創實習,因為公司規模小,不一定有完整的帶人體系,需要自主思考能力強,高度的學習曲線,實務能力、抗壓力,喜歡變化勇於挑戰,想要快速累績更多實戰經驗的同學參加。 推薦平台:Yourator

大型企業實習,通常是一年期或中長期,這種有強度極高,也有一些強度不高的,可以多爬爬文多比較,但千萬要注意,有些企業僅是把工讀加上實習兩字包裝,請實習生進來只是做些企業內部沒人想做的雜事,因此建議多方考量。
然而此種實習對於應屆畢業生比較吃香,因為多數企業會希望你一畢業即就業,減少勞雇雙方的磨合期,也因此面試過程會比較複雜、困難。
當然啦非應屆也可以試著挑戰看看,多投履歷沒有損失,跨出第一步比較重要,也可能因此得到不少反饋。

最後舉一些知名例子:華碩校園CEO、微軟體驗計畫等,也可以可以搜尋「求職策」,找尋相關實習訊息。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邊,剩下部份等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若有任何補充或是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唷~

投實習不用等到準備好才開始,現在開始做點什麼,便能改變一點什麼,也才能完成一點什麼~

 

圖片/影音/資料來源BI與資料分析學習手札

(若有冒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即下架刪除,謝謝!)

※本文由  BI與資料分析學習手札 Blink權轉載※

相關推薦

  • 讀取中..

回覆數(0)

會員登入 (先登入會員才能回覆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