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18學群導讀 醫藥生科類|生物資源學群
18學群導讀 醫藥生科類|生物資源學群
文/吳雨晴 插畫/編輯部
台灣早期農業發達,原名「農林漁牧」的生物資源學群,可說是最具歷史及資源的領域之一。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工業、資訊產業取而代之,成為經濟命脈,相關科系遂被貼上「冷門」、「出路不佳」等標籤。
事實上,主要研究動植物培育改良、病蟲害防治、農漁畜產品研發及加工製造、森林保護及經營管理的他們,正好迎上環保、食農等熱潮,可望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協助解決生態保育、食品安全、糧食危機等棘手問題。
主要學系
生物資源學群分為獸醫、生態、農藝、園藝、森林、動物科學、海洋資源、食品生技、植物保護與昆蟲九大領域。
獸醫、動物科學的差異在於,前者著重狗、貓等「陪伴動物」,服務內容以治療居多;後者則專注牛、雞、豬等「經濟動物」,傾向透過飼養管理,維持動物的最佳狀態,希望達成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農藝、園藝、植物三者的分別在於,植物較為理論,適合從事學術研究;農藝、園藝較為應用,前者著重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經營方式多以粗放為主;後者專注蔬菜、花卉、果樹等「園藝作物」,經營方式則以集約居多,因其目的多為提升生活品質,亦有涉及景觀設計領域。
課程規劃
獸醫、動物科學皆以屏東科技大學為例,大一、大二時,兩者較多共同課程,包括動物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升上高年級後,區別越發明顯,獸醫因以治療為主,課程包括細菌學、病理學、藥理學、免疫學等,動物科學關注品種改良、飼養管理及畜產品生產製作等面向,課程包括育種學、營養學、繁殖學、遺傳學、乳品肉品加工等。
農藝、園藝、植物皆以中興大學為例,在三者之中,以園藝、植物重疊部分較多,共同課程有遺傳學、普通化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等。農藝課程多與作物相關,包括食用作物學、特用作物學、作物生理學等;植物顧名思義,以植物為核心,相較於園藝,更聚焦植物本身,而非其附加價值,因此課程有植物細菌學、植物病毒學、植物病理學等,園藝則有植物繁殖學、植物保護學、落葉學果樹學、景觀生態學等。
未來發展
擺脫「冷門」、「出路不佳」等標籤,就讀生物資源學群的學子,其實出路相當廣闊,舉凡養殖、生技、畜產品加工、經營管理等領域,皆是可供選擇的方向。而近幾年頗為興盛的環保、食農議題,加上「智慧農業」的崛起,相關人才的需求可望持續成長,前景可期。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 黃之暘
聚焦生態鏈獨特稀有 跳脫舊窠臼一枝獨秀
文/吳佩諭 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近年隨著生態環保、生物多樣性、食安與動物福祉等議題,被社會各界關注與高度討論,「生物資源學群」,早已從養殖畜牧的刻板印象,逐漸轉型成技術含金量高的核心課程內容,包括食品科學、農業、園藝、畜牧、水產養殖、獸醫等系,其中囊括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應用範疇相當廣泛。
「生物資源學群」以基礎生物、生化與生態學為基礎科目,另學群中也因為基礎科目多有相通或相同,所以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跨組、跨系甚至跨校選修,利用五年一貫或碩博一貫課程,同時修習輔系並取得雙學位,晉身名符其實的斜槓青年。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黃之暘表示,以「水產養殖系」為例,課程開設方向與內容多隨國際趨勢、產業需求與技術發展而有所調整,係屬於應用科學領域,其中不乏魚類生理學、細菌性魚病、餌料生物、營養與飼料等相關課程。涉及水資源、生物、環境及其相互影響產生之資源利用,以及應用於產業各環節的專門技術,更顯其特殊性、獨特性與重要性。
▲殖學暑期海外實習訓練,赴汶萊藍蝦養殖場進行為期2個月的實習。
跳脫舊思維 質量提升邁向國際
「地球資源會減少但空間不會增加」,生物資源學群的使命,是以生產食物滿足生命所需為出發點,同時致力追求生態平衡,「永續生產」因而成為生物資源學群的核心內容,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長期穩健;而食品科學系因為普羅大眾聚焦食安問題,該科系的研究領域甚受重視,近年畢業生就業身價跟著水漲船高。
黃之暘副教授指出,因應社會需求及產業轉型,水產養殖系已跳脫養魚、養蝦的窠臼,從追求量的產能衍化成質的提升,朝向精緻、無毒、國際化發展。舉例來說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其病毒宿主就是被發現來自於動物身上,「生物資源學群」的研究領域也包括動植物流行病學,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課程十分接地氣。
水產養殖系畢業生,將來可進入傳統養殖、水域生態、營養飼料與環境監測等領域發展,投入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公部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漁業署、農業科技研究院)或非政府組織(如漁協、漁會或種苗協會等相關團體),自行創業也不罕見。
生物資源學群最大的特色,不論經濟景氣好壞或是金融市場起伏,有自己獨特而稀有的專業,如果對大自然、生物及海洋有著濃厚興趣,不必去擠破頭搶電機系、財金系那些熱門科系,回歸初心,或許農林漁牧才是最好的職涯歸屬。
相關推薦
- 讀取中..